2021-4-9 | 精神文化論文
作者:馬海波 單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一直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其中精神文化的建設更為重中之重。21世紀以來,受全球化、信息化及社會轉型等綜合影響,本來就問題頗多的高職校園精神文化面臨著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更是令人擔憂。表現在對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狂熱追求,對金錢、權力、功利的頂禮膜拜,對價值追求的急功近利,以及對學習風氣的浮躁甚至道德取向的迷失。如何建構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推進高職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時,提倡的經典閱讀不僅成為教改的根本出路,也可為營造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提供一個基點。校園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藝術文化,主要是以人的思想、精神狀態和藝術教育為基礎構成的文化形態?,F在的高職校園文化普遍流于淺、散、繁、俗,沒有真正將大學的靈魂凸顯出來。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表現在:領導有“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博大胸襟;教師有厚德載物,學高為范的氣度;學生有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品格;校園環境美妙優雅,活動豐富多彩,氛圍溫馨和諧,學風端良。作為文化傳承的經典名著,可以在文化濡染的過程中,改變一個人的精神氣質,使很多人發生氣質上的變化,一所校園的精神風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校園閱讀現狀考察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狀況,首先要調查其讀書的情況,筆者在2009年對我院1000名師生進行了經典閱讀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多數師生不太明晰經典的概念,普遍認為暢銷書即經典;(2)多數教師的閱讀材料就是報紙雜志或專業參考資料;學生主要閱讀口袋本、日本漫畫、三流雜志;(3)網絡的普及使得大批師生沉溺于網絡,閱讀時間每天幾乎不到半小時,即便喜歡讀書的學生也將注意力轉為網絡原創閱讀。
筆者在調查中還得知,學生所知的名著基本在以前中考、高考時試題的范疇內,對名著的具體內容則一問三不知。同時,普遍對經典不感興趣,認為距離現在生活較遠,曲高和寡。而教師的閱讀現狀也令人堪憂。大多數教師因為工作生活所累,一方面,沒有時間讀書,另一方面,僅注重大環境下提倡的艱澀不實用的各種教參,忽視學養積累,自身成長日漸萎縮。師生整體閱讀狀況不佳,勢必影響整個校園的學習風氣和精神面貌。經典閱讀的價值何謂經典閱讀?從字面意思看,“經”是指經書,“典”是指典籍,指那種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檢驗而反復被引用、被闡發的文化資源。簡言之,就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古語說得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們讀書當然要讀最好的書,那就是經典。
從經典中尋求精神家園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人的閱讀史也是他的精神發展史。目前,高職教師由于背負的任務過重、承擔的責任太多,教師一直扮演著一種略帶悲涼意味的角色,崗位幸福感帶有普遍性的缺失。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狀呢?思想的貧困比物質的貧困更可怕,沒有精神的自覺,教師就不會有追尋崗位幸福的行為產生。簡言之,是因為教師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國。無法建立內在的精神王國,教師就沒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師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卻無法達到人生的安詳、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會自相矛盾,乃至因內耗而逐步走向自身優勢的反面。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國最好的途徑就是經典閱讀。從目前高職學生的現狀看,學生道德價值體系混亂,是非觀念不強,具體表現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樂,追逐時尚,玩味感官。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對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科技與文化有機結合的新興載體,具有與生俱來的雙刃性。網絡文化使得大量信息得以普及,可是因為網絡的匿名性、開放性和虛擬性,會導致人際關系淡漠、社會責任感缺乏。許多打著文學網站大旗的原創網站,實際是艷俗低級小說的陣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對于學生本體而言,經典閱讀無疑可為其重塑精神家園。讓學生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消解文字的時代、一個讀圖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經典,可以使我們在精神的原野自由馳騁。
從經典中獲取人生智慧經調查得知,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因為考試只是突擊了四大名著之類的習題,“題典”取代了原著。我們讀《詩經》可以深刻感悟愛情;讀孔子可以懂得愛的博大;讀莊子可以學會冷靜理智;讀孟子可以感受浩然正氣;讀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可以品味人生態度。古代圣哲的名言警句可為我們前行指明方向,其博大豐厚的知識思想也可為我們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提供鮮活的源泉。從經典閱讀中尋找原型經常有人說:“經典離我們太遙遠了,讀了也沒有什么作用。”馬克•吐溫也有句被奉為經典的話:“所謂名著乃是每人都希望已經讀過的一本書,但是無人想去讀它。”一方面,是事實,另一方面,卻是曲解。經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觀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現象的思維依據,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那些人類基本的生活需求卻沒有產生多大的變化,人類生活最基本的感情,如生之喜悅和生之憂苦也沒有變化。現在的文學作品和其他的藝術作品很多都取法于經典,所以就有“引經據典”一說。如許多歌詞源于經典詩詞,如電影《夜宴》就是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而成,戲劇的模式大概都有原型。如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是來自于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更不用說現在的文學創作,借鑒自然從經典中獲得更有分量。就是學生喜歡的原創小說,也不是無源之水。從詩詞中汲取養料,從小說中借鑒描寫,從哲學中歸結人性。所以經典閱讀為我們尋求精神家園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
歸根結底,我們為什么要讀經典?就是能從經典中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如何指導學生閱讀經典閱讀經典的意義巨大,建造經典閱讀工程,引領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更是任重而道遠。在語文讀本上實現經典閱讀經典名篇浩如煙海,如從中截取又似突兀,最簡捷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語文讀本。盡管現有的課本已有“炒冷飯”之嫌,可是從編排體系來看,卻是嚴謹而科學的。如詩歌單元從《詩經》開始,屈原、陶淵明、唐詩、宋詩、宋詞、現代詩、外國詩歌,不需要額外講述,自成一體。那么,作為教師主體本身就應廣泛閱讀,專心研究,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導學生閱讀。如開篇的《關雎》是《詩經》的首篇,可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名篇。《詩經》中還有許多經典的愛情名篇,如《靜女》、《蒹葭》、《擊鼓》、《桃夭》、《氓》等,在介紹講解的同時,可將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句指導學生背誦。如在講授蘇東坡的詩詞時,可由蘇軾的豪放詞,遷移到他的婉約詞,再由詞遷移,到詩和文、賦,進而遷移到評論蘇軾人格的文章(如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最后,還可加上史傳(如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是一個“滾雪球”的生成過程。“品其文,識其人”,對于這樣一個人物深入而詳盡的了解,可使學生認識到“殆無偉大人格就無偉大文章”。制定可行性經典閱讀計劃“凡事預則立”,及早制定行之有效的閱讀計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需考慮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