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傳播論文
作者:鄧志剛 單位:吉首大學
一、突出“服務和諧社會”這一重要價值目標
“服務和諧社會”是我國高校的辦學目標。在高校思政教育傳播的目標體系中進一步突出“服務和諧社會”這個重要價值目標,是為了在目標層次上進一步界定高校的辦學性質是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1877年馬克思對未來共產義社會作了概括:“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發展的同時,有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1]。馬克思的這些話總括了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目標和價值目標,這兩大目標不僅符合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還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要求。在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思路,一下子把人們的關注目光從片面追求物質財富轉移到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來。所謂和諧社會,它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在該和諧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社會各利益主體和各階層間的生存狀態和發展的和諧。建立和諧社會的前提必須要使人的自身得到發展和和諧,作為高校,要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夠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學生,增強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價值目標和和諧社會的主題是相互一致的。
二、與時俱進地構建和諧發展的思政教育傳播目標體系
建立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是需要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高校正是培養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高校培育出來的這些和諧人才最后成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合格接班人、建設主體和主力軍,這些人才的“和諧”素質與黨的目標和事業健康發展緊密相關。因此,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必須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出發,創新其理論和實踐,把構建社會和諧的目標落實到思政教育傳播實踐中去。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傳播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傳播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與時代同步,在價值多元化的文化沖突背景前提下,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不斷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自主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結合社會實際狀況,不斷提高和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承受能力。“和諧”語境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傳播要充分體現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特征,把“服務和諧社會”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與時俱進地從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和公民人格上提升和諧社會價值觀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中的作用。
三、通過緊緊圍繞服務和諧社會的目標,積極開展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教育
1、積極深入地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加強思政教育傳播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高校教育作為培養我國優秀人才、繼承我國文化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同時還肩負著培育新一代人才及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偉大使命。“和諧”語境的高校思政教育傳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效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在思政教育傳播中的合理運用,堅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傳播中去。
2、適應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
(1)加強法治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政治作保障,即需要發揮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治,并實施好依法治國的方針、政策。從我國目前的現狀看,制定法律、法規的數量增加了很多,在內容的涉及上也比較全面,大到國家方針政策,小到人們的生活等等。對高校而言也有其相關的法律規定,因此,在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傳播時就要以法律基礎課為載體,加強對學生們的法治教育和宣傳,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和增強法律意識,對學校而言,可以適當建立一些有效的賞罰機制,做到揚善懲惡,從而正確指引學生遵紀守法。
(2)倡導公正、平等,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就要做到平等和正義,只有堅持平等、正義的原則,才能順利解決社會中的利益矛盾,才能維護好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一個社會要有公平和正義,不是一個兩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這需要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和他們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在我國的各個社會群體中,大學生往往都是堪為表率,他們不僅在學習上很勤奮,在思想和理想上也比較純潔和高遠,大學生對追求平等、正義的意識和行為比較強烈。對學校而言,要通過不斷的思想教育和教育中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和引導大學生“辦事公道”、“尊重人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如杜絕在考試中的作弊行為,讓學生在公平的原則下進行學習競爭;禁止學生為己之利而侵占他人的利益;在獎評過程中,要根據客觀情況做到平等、公開和正義,爭取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正義的良好環境,培養他們熱愛公正、公平的良好風氣。
(3)加強誠信友愛教育,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誠信友愛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這一基礎的本質就是要求社會中的各個群體間相互幫助、平等友愛和誠實守信。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利益持續分化的今天,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面臨的選擇機會也逐漸增大,其中少數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嚴重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大學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主主力軍和經濟活動的主體,所以,高校在培養大學生誠實友愛、公平競爭的道德素質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在學校中,學生的思想比較單純和正直,這也正好是培養他們誠信理念好時機。目前,很多學校都實施了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在嘗試中建立誠信檔案是誠信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學校在對大學生的日常管理過程中應建立在校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主要針對在校學生的學習、經濟、生活、擇業中的誠信度進行量化打分,對一些失信行為相應給予減分。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很多的在校大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因為家庭因素致使其享受著安逸、舒適的生活,也是這種舒適的環境讓部分人養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為此,當前的高校教育在做好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對其思想進行正確引導,重點從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和友愛思想,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合理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通過高校開展的誠信友愛教育使學生擁有較強的集體觀念,使他們學會運用集體的力量來解決身邊的矛盾;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的情緒得到有效控制,從而與身邊的人建立融洽的社會關系,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