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藥學論文
作者:李連珍 周艷 高致明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中醫學基礎》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診斷學的內容,是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十大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學習中藥學相關知識的第一門主干課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中藥學》、《方劑學》等后續課程。因此,提高《中醫學基礎》的教學質量顯得相當重要。鑒于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該門課程課時短、容量大,再加上中醫學理論體系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好這門課呢?筆者對教學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1.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
上世紀末全國20多所農業院校相繼開設了中藥學專業,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也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該專業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至今已經9年。農業院校的中藥學專業是農學與中藥學的交叉學科,既有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又有農學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借鑒了農業院校的優勢,讓學生掌握藥用植物栽培、規范化種植和品種選育等相關知識,又吸收了中醫院校的特色,讓學生掌握中藥學相關知識,培養其在藥物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能力,兩者有機結合,培養綜合型人才。在這樣的培養目標指導下,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學生的課程門數就明顯增加,課程的課時則只能縮短,如《中醫學基礎》課程只有40個學時。
2.中醫基礎理論的獨特性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長期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實踐觀察,總結歸納而逐漸升華和抽象所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它是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理論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學術體系。然而,這些哲學和人文科學思想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兒困難。尤其是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讓學生一頭霧水,甚至感覺跟算命等偽科學一樣。但這些又是我們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后期臟腑功能和疾病的診斷。還有一些概念,中西醫差別較大,如中醫的肝、心、脾、肺、腎和西醫的有很大區別。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這些特點,無形中增加了該門課程學習和講授的難度,如何在短時間內,講好這門課,教學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3.1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提高學生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知識千差萬別,若要讓學生在聽每一節課時都興趣盎然,教師應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一)運用比喻[1]。在講課的過程中,運用比喻法,可以將深奧的、復雜的、抽象的事理,用簡單的、熟悉的、直觀的事物表達出來,便于理解記憶。比如,講“風能勝濕”時,可以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濕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讓它盡快變干呢?同學們可能就聯想到,打開風扇,風一吹,地面上的水濕很快就沒有啦。所以,“風能勝濕”。
(二)結合典故。中醫學相關理論知識與古代的文學知識密切相關。如講到“肝主藏血”、“怒能傷肝”時,可以舉《三國演義》中周瑜被諸葛亮氣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從革,有收斂、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發、生長等特性。講授到這里時,可以聯系到成語“擊鼓鳴金”。古人打仗時有擊鼓前進,鳴金(敲鑼)收兵,因為鼓是木頭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鑼是金屬做的,可以收斂士兵情緒。
(三)應用多媒體[2]。現在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媒體教學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講授五臟的形態結構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將肝、心、脾、肺、腎等臟器的形態結構圖片展示給學生,加深印象,課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學。在講課過程中,舉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例如,講授情志對人體的影響時,可聯系到范進中舉的例子。范進中年中舉,大喜過望,精神渙散,變得瘋癲。醫生請范進平時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來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復常態啦。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傷心,使心氣渙散,人變得瘋癲。恐能勝喜,他平時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這些例子,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理論知識很快就記住。
3.2梳理歸納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3]《中醫學基礎》的課時一般在40學時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要把書中所包含的所有章節都詳細、深入地講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們結合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在講課的過程中突出重點和難點。對中藥學專業學生來說,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精氣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機等相關知識。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們要簡化教學內容,將基本概念講解清楚,重難點突出。如在陰陽學說中應側重講解陰陽的屬性及陰陽的相互關系;在五行學說中應側重講解五行的屬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3.3督促學生理解記憶,強化理論知識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突出講述重難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記憶中醫學理論基本知識。為達到這種效果,在講課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督促學生,比如,加強課堂提問,開展課堂討論[4]。每堂課開始前幾分鐘可向學生提出前兩節授課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去鉆研自學。此外,可根據章節內容,設立專題,開展課堂討論。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能督促學生記住相關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狀態,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4.結語
《中醫藥基礎》課程在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開設至今已經9年,我們對其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效果。本門課程的考核,我們采取閉卷考試與作業相結合的辦法,每年學生成績及格率均在99%以上,平均成績77分以上;每年學生對課程評分均在85分以上;學生對授課教師的綜合評分在90分以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比較滿意,普遍反應上課非常有興趣。我們以后會繼續努力,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這一門專業基礎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