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政治經濟學論文
作者:黃榕 沈坤榮 單位:南京大學
債務危機研究已成為當代經濟危機的題中之意,國內債務或外債違約被納入有關危機發生順序的模型中①。雖然《資本論》一書并未對債務危機進行專門論述,但是書中不乏對債權債務關系鎖鏈與經濟危機關系的研究。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起源于英國自1825年起開始爆發的周期性危機,該理論的重要貢獻在于從“生產相對過剩”角度指出經濟危機的制度根源——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馬克思的這一經典理論也可以闡釋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又一場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以及一場與之相對應的無法滿足人類需要的危機”②。毋庸諱言,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的社會化的矛盾)是爆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但是,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研究不止于此。
一、馬克思對債權債務關系鎖鏈的系統論述
1.債權債務的關系鎖鏈發軔于商品流通領域,造成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簡單商品流通(W-G-W)階段,貨幣執行支付手段,商品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由此形成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一個商品占有者出售他現有的商品,而另一個商品占有者卻只是作為貨幣的代表或作為未來貨幣的代表來購買這種商品。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①已售商品的價格總額形成了某個特定時期的到期債務,它的實現,首先取決于貨幣的流通速度。“它決定于兩種情況:一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的鎖鏈,即A從他的債務人B那里得到的貨幣,付給他的債權人C等等;一是各種不同的支付期限的間隔。”②關系鎖鏈和支付期限成為研究債權債務關系的兩大關鍵要素。
2.債權債務的關系鎖鏈處于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催化了危機發生的因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一個資本循環過程。就產業資本來看,完成一個以價值增值、貨幣增長為中心的循環(G-W…P…W'-G')。從G到G',貨幣財富實現了增加。這也是商品生產的目的,即獲得價值而非使用價值的增值。在商品生產中,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包含著一個矛盾:既可以在觀念上執行計算貨幣或價值尺度職能,也可以在實際執行中充當“社會勞動的單個化身”、“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和“絕對商品”③。這一雙重關系危害了商品生產實現價值增值的目的。“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和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獲得充分發展的地方”,一旦貨幣危機發生,“貨幣就會突然直接地從計算貨幣的純粹觀念形態轉變成堅硬的貨幣。”④這時,“商品和它的價值形態(貨幣)之間的對立發展成絕對矛盾”⑤。也就是說,危機發生時,商品的使用價值變得毫無價值,導致商品價值消失,從而不能代替貨幣,以價值增值、貨幣增長為中心的循環就此斷裂。
3.債權債務的關系鎖鏈維系再生產擴大的信用,引發支付危機以信用雛形發展的賒銷支付關系,“為節省支付手段造成了新的杠桿”,推動了信用經濟的專業化發展:“隨著支付集中于同一地點,使這些支付互相抵消的專門機構和方法就自然地發展起來。”⑥更為重要的是,生產過程的發展促使信用擴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業活動的擴展,在這種相互影響的作用中,“信用的數量會隨著生產的價值量一起增長,信用的期限也會隨著市場距離的增大而延長。”⑦債權債務的關系鎖鏈以信用維系,信用的本質就是債權債務關系。馬克思認為,在信用經濟中,貨幣只充當支付手段,“商品不是為取得貨幣而賣,而是為取得定期支付的憑證而賣。”⑧隨著信用經濟的發展,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一連串的債權債務鏈條。在信用經濟中“每一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就取決于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⑨,如果其中某一人到期不能支付,支付鏈條就會中斷,整個債權債務關系就會陷入混亂,出現支付危機。
4.債權債務的關系鎖鏈在虛擬經濟中資本化運作,提高支付杠桿馬克思考察信用制度發展的一般形式,認為“單純的貨幣,不管是代表已經實現的資本,還是代表已經實現的收入,都會通過單純的貸出行為,通過貨幣到存款的轉化,而變為借貸資本。”⑩在實體經濟中,借貸資本和產業資本是同一個東西。但是隨著金融機構和制度的創新,借貸資本與實體經濟無關,這種用于生息的資本也就變得更加純粹,形成虛擬資本,亦即“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一個資本會提供的收益。”①生息資本使得“和資本的現實增值過程的一切聯系就徹底消滅干凈了”,資本成為一個“自行增值的自動機”②。馬克思認為,借貸資本的積累來自一切以貨幣形式存在的收入,而不論這部分收入是預定用于消費還是用于積累的;借貸資本“就是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的價值部分,從而是現實積累的表現和結果”③。債權債務關系的鎖鏈,已經被借貸資本的機構化所掩蓋,“很大一部分社會資本為社會資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具有彈性的再生產過程,在這里被強化到了極限”④。但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對立性質基礎上的資本增值,只容許現實的自由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限度”⑤,這種對立性質生成了對資本增值的束縛和限制。
二、貨幣視角的債權債務關系鎖鏈
1.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是基于其價值理論的,并服從于其價值理論。貨幣運動作為商品價值運動的一種形式,與價值運動形成推動與制約的辯證關系:它一方面推動著價值運動,另一方面制約著價值運動。因此,在馬克思的眼中,貨幣金融系統是一個反映商品價值關系的體系;貨幣量不是獨立的,流通中的貨幣量取決于流通中商品的價值總額。在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就是馬克思的金屬貨幣流通規律。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的數學表達式為⑥:PQMV=(1)其中,M為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量,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P是商品價格水平,Q為流通中的商品數量。白暴力、吳紅梅通過公式推演發現,馬克思的貨幣流通量公式與新古典貨幣理論中的費雪方程式遙相呼應,二者在紙幣流通體系內近似相等,但在金屬貨幣體系內有所不同,都可以用下式表示⑦:MV=PQ(2)價格總水平PQ取決于貨幣數量M和貨幣流通速度V。馬克思認為,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導致總量價值關系脆弱化的制度根源。生產的社會化會均衡投資和消費的總量比例,確保再生產的運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及資本的逐利性往往會使得總量比例失衡。債權債務關系鎖鏈集中體現了私有制關系,因此它會導致總量價值關系的變化。正如梁東黎指出的,諸如鮑莫—托賓模型等流行的宏觀經濟學,并未充分考慮馬克思所說的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鎖鏈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