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戶外運動論文
作者:閻德柏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
對環境的欣賞,也不僅僅停留于懷著贊許“看風景”,穿越叢林,漂泛溪流,攀登山峰,漫步鄉野,這些在運動中感受聲音、氣味、光影、顏色、氣流、形體的存在,體驗景觀之美,才是環境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參與,參與活動的動態流射過程與情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景觀。參與者體驗的是景觀之美,而體驗過程(參與活動)本身也構成了景觀。盡管有些戶外運動的參與者最初并非對環境懷著美學欣賞的目的,但他們在參與戶外運動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完成了環境的審美參與。在戶外運動中,參與者在環境中體驗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感受都很豐富、活躍,甚至連肌肉和內臟的感覺以及肌肉運動知覺的生理感受也是如此,足見戶外運動參與者在環境審美意義上表現出的深度參與性。這更進一步證明了戶外運動的環境美學特質。甚至可以說戶外運動本身就是一項審美參與活動。從環境美本體的概念出發,或者可以更簡潔地歸納為,戶外運動參與者所參與的是景觀中的運動,同時,他也成為運動中的景觀。
做為環境美本體的戶外運動戶外運動的參與者對自然環境的親近和投入程度都遠遠超越了孤立的“欣賞”與定距離的“靜觀”。因此,戶外運動主體對環境的參與程度已完全符合環境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參與要求,或者說戶外運動的參與者就是特定環境中的審美參與者。而事實上,戶外運動的參與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對環境美的欣賞過程。在這里。運動感受上升為審美感受。戶外運動主體對環境積極、深度地投入和參與,使其與戶外運動本身成為環境美的本體———景觀。而這一點正是戶外運動最具環境美學意蘊之所在。
戶外運動的環境美學價值
1生活舒適感的實現隨著我們對全球生態問題的關注逐步深入,體育學研究也開始以生態學的視角和價值觀來考量體育運動本身。“生態體育”理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胡小明認為“‘生態體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動方式,在自然環境下,按照生物發育的規律來開展的一些身體活動。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親近自然、貼近自然,重視陽光、空氣、水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價值……重視體育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它以一般生態科學為理論基礎,探索體育與自然生態之間的有機聯系。”從生態體育的理論觀點我們不難看出,親近自然環境,深入環境之中開展運動成為生態體育的本質特征。而戶外運動的參與形式和對自然環境的深入程度完全符合“生態體育”的理念。事實上,攀巖、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營、定向運動等這些具有生態體育運動特征的運動形式都屬于典型的戶外運動。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參與者對自然環境的深入程度看,戶外運動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體育”運動。生態觀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因而整體與部分的區別只具有相對意義,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才是更基本的。這一觀點與環境美學中環境美的本體———景觀概念的形成不謀而合。環境美學一直將環境美的審美主體與環境視為一個統一性的整體,一個有生命的動態系統。可見,生態體育觀與環境美學在理論基礎上是統一的。生態體育觀也好,環境美學也好,它們無疑都在強調一點:人參與其中的環境是一個連續性、完整性和動態性的統一體。從體育學角度講,運動主體在參與戶外運動的過程中,機體得到了鍛煉,一些細胞、組織也獲得了更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參與者也經歷了一次心理釋放的過程。戶外運動之后,往往能讓人體驗到一種身心放松的快感。這種快感本身就是戶外運動體育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價值。然而,主體在參與運動的情境中,與景觀進行了充分、深度的交流,參與者體驗動感之美的同時,也感受了在場環境的景觀之美。甚至戶外運動結束之后,主體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景觀的美感依然存在。這種被“儲存”的環境美學價值是持久的,它會在體驗者的內心世界重復閃現。可見,在戶外運動參與者的審美體驗中,運動之美和景觀之美是交互出現的,二者在體驗者的審美之維中是統一的。或者說,戶外運動的整個審美體驗過程就是一個連續性、完整性和動態性的統一體。而這一點與生態體育觀的理念也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生態體育的價值觀以培育健康的體魄進而營造舒適的生活為中心目標。而這又與環境美學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因此,生態體育意義上的戶外運動就具有了環境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價值。
2內在滿足感的實現自然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之一,人對自然的回歸就成為“天性”的流露與表達方式,戶外運動就是對自然的一種回歸。然而,從環境美學的意義上講,戶外運動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回歸。其目標是將積極的、健康的、快樂的、真實的、自然的生活方式通過這一親近自然、深入環境的運動得以傳達。對自然的回歸也好,內在精神的回歸也好,戶外運動激發的是參與主體一種內在的審美情趣。在這種審美情趣的驅動下,體驗者與環境進行多向度的深度“交流”之后,對景觀的審美感受產生了。而這種審美感受往往體現為一種強烈的內在滿足感。這種強烈的內在滿足感的獲得,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實現形式,也是環境美學的價值所在。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必然會追求精神上的充實和提升。戶外運動的參與者做為環境美的體驗者,在動態場景中獲得的感受不是淺表性的短暫的感官滿足,而是一種內在的持久的精神滿足。這正是戶外運動的環境美學價值所在。
戶外運動的美學傷害
1冒險性的美學傷害2009年中國大陸登山遇難案例統計資料顯示共有44人死于登山戶外運動山難中的19個案例中。事故原因暴露出在安全教育、風險管理、制度完善、開展救援等重要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不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山難的發生和遇難人數的增加不僅會繼續擴大,還必然影響到登山戶外運動的形象和健康發展。如果從更深層面來思考這些慘痛事實,參與者的體驗過程在審美評價方面的正面評價值就降低了。也就是說,這些惡性事故本身降低了登山這種戶外運動的美學價值。從體育美學角度講,一些具有探險性質的極限和亞極限戶外運動中潛在的危險性,就是美學傷害的“引爆器”。
2競技性的美學傷害國際賽事中的興奮劑事件;綠茵場上的群毆事件;競技對手之間的互毆事件;運動員毆打裁判事件;球迷之間的互毆事件……自競技性體育賽事產生之日起,這類千奇百怪的惡性傷害事件就從未停息過。體育運動到底使我們變得更文明了還是更野蠻了?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由于競技性因素導致的體育美學意義上的美學傷害問題,成了困擾競技性體育賽事的大問題。戶外運動盛行之后,大有從休閑體育運動向競技體育運動轉化之勢。在歐美,有很多戶外運動形式已經舉行過區域性的賽事活動。競技性因素向戶外運動的滲入,從根本上講,其實就是功利性價值介入休閑體育運動的審美價值。這就形成了功利性價值與審美價值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本身就已經打上了美學傷害的印記。它使戶外運動因競技性因素滲入而產生體育美學意義上的美學傷害成為可能。戶外運動的美學傷害問題實際上也是體育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價值問題,從戶外運動的審美價值出發,探討戶外運動的美學傷害問題,更能獲得本質上的認識。從審美價值上看,傳統美學一直摒棄美的現實功利性。一般認為,美學價值與現實功利性價值(貨幣價值、工具性價值)是相互排斥的。超越于現實功利性價值之上的非功利性價值才是美學價值。從體育運動項目的形式分析,休閑類運動項目更側重于參與者自身的養生、健身、怡情諸方面目的;競技類運動項目則偏向于團體或個體之間的競爭、榮譽、勝負諸方面目的。顯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明顯的功利性。從這一點上講,休閑類運動項目比競技類運動項目更具審美特質。如果一種休閑類的戶外運動發展為競技類運動形式,就意味著它的美學價值在降低。這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美學傷害。因為,競技類運動項目本身的競技性特質就意味著一種對立、對抗,而這種對立、對抗本身就潛在著沖突與爭斗。一旦潛在因素顯性化,現實中的惡性傷害事件就會爆發。于是,隱性的美學傷害就轉化為現實的美學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