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宣傳學
本文作者:陳爭峰 許小花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講師;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將外宣翻譯納入到傳播學領域來研究,對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有很大的深遠意義,因此,從事對外報道的外宣翻譯者應該具有良好的素質。首先,外宣翻譯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嫻熟的翻譯技巧。現在懂外語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真正了解中外文化、語言功底扎實、懂得翻譯理論的高水平者遠遠不夠。外宣翻譯專業人才的缺失嚴重影響到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和廣度,好的東西走不出去,國外受眾仍局限于已有外宣翻譯材料上對于中國的了解。“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士兵們會回答:“首長好,為人民服務”。這段充滿著中國革命意識的問答。
如果被直譯為:“Hello,comrades!Comrades,youhaveworkedsohard!”“Hello,leader!”在西方人眼中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成了,“伙計們,干得不錯!”“頭兒受累了!”這在外國讀者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在他們所在國家的軍事文化中,首長檢閱部隊是只敬禮不講話的,官兵也不喊口號。因此,譯者應該練就扎實的語言功底,并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第二,外宣翻譯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增強愛國意識。如,在涉外活動中,往往會涉及到大陸、臺灣、APEC等提法。對此,譯者必須認真、謹慎地加以對待。如:不可將大陸譯為MainlandChina,而應譯為theMainlandofChina。此外,國外的一些人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將臺灣說成RepublicofChina,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將其譯為“中國臺灣”,而不應直譯為“中華民國”。
因此,在著手翻譯前應努力做到翻譯的萬無一失,堅決杜絕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就匆忙下筆。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必然要受到意識形態偏見的左右,“偏見”是“基于錯誤的判斷,或先入之見,是對別的群體或個人采取的否定的態度,這是一種不健康不合理的狀態”,而“政治意識形態是美國媒體的中國報道偏見的根源”。漢語“宣傳”一詞一律被譯成propaganda。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譯。
因為在英語中,propaganda是一個貶義詞。現在,國內外宣部門一般將“宣傳”一詞譯成publicity,而“宣傳部長”也可以譯成informationminister。作為母語為英語的美國記者當然清楚propaganda的負面意義,而任何國家都不會用貶義詞來翻譯本國政府機構或官員職務的稱呼,而《紐約時報》在涉華報道中堅持propaganda來翻譯“宣傳”,這是一種出于意識形態成見的誤譯。作為外宣翻譯的專業人員,就要有很大的責任,要明辨是非,樹立愛國意識,把對中國的一些歪曲報道事實澄清過來,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樹立良好的形象。最后,外宣翻譯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文化傳播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知識是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
一名外宣翻譯人員每天要面對各方面國內外的信息,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為此,外宣翻譯人員要加強基礎知識修養如文學、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而對外宣傳材料的漢英翻譯由于自身題材和作用的特殊性,制約性尤其明顯。如精神文明由過去的spiritualcivilization應該翻譯成ethicandcultureprogress。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時代在進步,語言在發展,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急劇變化,對外宣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外宣翻譯者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適應這種變化。四、結束語“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已成為當今中國對外發展的座右銘。外宣翻譯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技巧。
要掌握這門學問,運用好這種技巧,外宣翻譯人員不但需要掌握相關的翻譯理論知識和基本的翻譯技巧,而且需要扎實的漢英語言功底以及大量的翻譯實踐;譯者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斷地學習,研究新動態,探索新途徑,提高譯者的綜合素質,使譯文更準確、更規范、更地道,從而真正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使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