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聲樂表演論文
作者:楊艷春 崔琳 張健 單位:秦皇島市第七中學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人格也叫個性,包括需要、動機、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心理過程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共性,而人格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個體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人格差異是在心理過程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人格特征又反過來影響心理過程,使個體的心理過程總是帶有獨特的個性色彩。心理過程和人格的這種相互關系從整體上反映著人類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和差異性,從而決定人們外顯行為的規律性和差異性[2]。可見,不同狀態下,個體心理現象中的各要素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并且通過相互影響和制約,共同支配和調控出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只有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審視、分析歌唱心理的存在、影響和作用,才能透徹了解“怯場”現象發生背后的根本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在教學和演唱中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來預防和解決“怯場”現象的發生。
聲樂演唱藝術的表現手段是聲音,其完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器官、多部位的協調配合來完成,這種協調配合主要通過大腦皮層的調控來實現,其核心問題是歌者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的調控。“怯場”是一種反常的心理現象,是由一系列反常的心理和生理過程引發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環境的改變和思想負擔的加重。這里的環境主要指表演場地(如舞臺、考場等)以及觀眾、評委及現場氣氛等。從生理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怯場”發生的一般機制:臨場時演員感受到環境的變化后若不能及時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就會產生一種恐懼緊張、不自信、躊躇猶豫的情緒反應和心理狀態,在中樞神經系統形成特有的興奮,這種興奮的程度很強,超過了該演員的控制能力時,由大腦皮層發出的歌唱以及想象進入角色的指令就受到緊張興奮中心的強烈干擾,于是指令的傳達變形,原有的經長期練習形成的自動化的條件反射的固定聯系(動力定型系統)也被打亂,破壞性的效應就無情地出現了。
造成歌者心理緊張焦慮、干擾各器官協調平衡工作、從而導致“怯場”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時各方面又相互作用和影響,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根據教學、演出的實際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具體原因。
1.客觀環境的改變:除了上文論述的表演場地(如舞臺、考場等)以及觀眾、評委及現場氣氛等客觀環境因素外,還包括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態度對學生歌唱心理的影響。例如,教師若用粗暴、挖苦、諷刺的語言訓斥學生,學生就會把上課、考試、演出看作是一種“酷刑”,一提起演唱,心理上就會出現難以抑制的習慣性緊張。
2.歌者對演唱技能技巧的掌握不到位:在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基本功訓練不夠扎實,到了考試或演出時就會緊張的不得了,不是怕氣息上浮,就是怕聲音出不來;有的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只偏重于發聲練習的訓練,而忽視技能技巧與實際歌唱的結合;還有的學生僅僅注意某些樂句或高音的練,、而對要演唱的歌曲缺乏整體性的把握,以致造成演唱時心里無數、緊張恐懼。
3.缺乏自信心:演唱中信心與技術同樣重要。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影響演唱水平的發揮。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本上1和2中論述的因素,因為老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技能技巧掌握不到位或歌曲準備不充分,歌者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擔心,害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自己沒有把握,不能肯定,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自信心水平會越來越低,每次演唱都會覺得心驚膽戰、焦慮不安。
4.動機不當:聲樂動機中的表演動機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它,即時給予歌者再多的刺激,也不使其產生后繼的聲樂演唱活動。然而,聲樂表演動機并不是越強越好。心理學實驗證明,過弱或過強的聲樂演唱動機均不能引導出最佳的演唱效果,只有適度的、合理的演唱動機才是最恰當的。而且,演唱動機不應過于注重個人得失,因為這樣的動機易導致演唱時雜念太多,心思過重,心情緊張,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之中去。
5.個性因素:氣質和性格是個性心理特征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中的生物屬性,而性格是在一定氣質類型的基礎上,受社會歷史文化條件、家庭教養方式和背景以及學校教育環境和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而后天形成的,更多的體現了一個人個性的社會屬性,因此性格是個性的核心部分。心理學界一般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而性格的內向、外向型之分,準確地說是根據人的上述四種氣質類型來確定的:多血質和膽汁質的氣質類型一般對應外向型性格特征,而粘液質和抑郁質則對應內向型性格特征。一般來說,內向型性格者表演時出現“怯場”的可能性比外向型者要高。
6.情緒不良:心理學認為,情緒的效能是情緒的一大特征,即正性的情緒具有鼓舞人們行動的作用,能夠增加活動的效率和成果,相反,負性的情緒則降低人們的活動效能。事實上,上述五方面的因素最終都可以引發歌者負性情緒的產生,繼而導致其身心失衡,最終發生“怯場”的現象。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唱中的“緊張”情緒。一般的觀點都著重考慮緊張的消極作用,認為緊張的情緒導致的身心失衡是演唱失敗的重要因素。其實和其他情緒一樣,緊張兼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適度的緊張能夠激發人體內一系列生理反應,調動各器官達到協調整合的狀態,而只有過度的緊張情緒才是“怯場”現象發生的罪魁禍首。
7.身體健康狀況:生理、技術和心理是歌唱藝術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上述幾方面的原因基本涵蓋于技術和心理兩大因素之內,而身體健康狀況除直接影響發聲器官的運作外,無疑還會通過影響歌唱技能的發揮和心理因素的變化,而影響歌者的演唱質量。聲樂演唱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歌唱者的生理條件、歌唱技巧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協調[1]。因此,想要學好聲樂藝術,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生理器官的物質條件、熟練掌握發聲的技能技巧,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