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森林保護論文
作者:李明詩 孫力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賈治邦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林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如期實現雙增目標為核心,以興林富民為宗旨,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依靠科學技術,堅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力度,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加速培育主導產業,加快繁榮生態文化,全面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貢獻[4]。林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林業科技發展的指導原則,也是指導林業人才培養的根本理論。我國森林資源少、分布不均,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林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都要求林業教育應重視與加強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學內容和環節。隨著我國森林資源綜合化合理利用的較快發展、農用林業研究范圍的不斷拓展以及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滲透和多學科技術的融合,高等林業教育需要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改革傳統課程,增加新課程,更新教材內容等。在這種形勢下,本科院校林學專業要想站穩腳跟并爭取有更大、更好的發展,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劣勢和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培養既適應社會需要又符合自身辦學實際的人才。其中專業建設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任務的基礎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保障[5~8]。
1林業教育的中外比較及我國林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1.1國外林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趨勢國外林學專業的建設與人才培養,強調培養能夠適應21世紀林業行業新變化(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新型人才;通過專業知識結構的改造,適應“環境熱”、“自然熱”、“生物熱”的潮流,實現專業課程結構的優化[9~11],培養具有深厚知識和較高能力的“通才”;實行教學、科研與企業相結合的開放型辦學體制,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淡化專業,改革課程設置,重視基礎性訓練和文、理、工科的相互滲透,實行綜合化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協調發展,增強適應性[12]。
1.2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林學專業建設的現狀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林學專業教育存在專業建設歷史短、教育觀念相對陳舊、課程結構單一、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較落后、教學內容陳舊、學科間缺乏滲透、教育體制和教學管理的改革思路缺乏開拓性、沒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學生素質培養和潛能發揮的作用、所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違背了現代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現代林業科學發展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市場需求的要求。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由規模擴大向內涵提高轉變,地方高校辦學歷史短、積淀少、底蘊薄的問題開始顯現。面對新的形勢,地方高校必須及時調整辦學指導思想,不能盲目瞄準“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齊,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創出特色、辦出活力[13]。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也是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客觀要求[14]。同樣,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林學專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也必然要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林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由培養目標、素質要求、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教育教學活動運行機制等要素構成[15],其中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林學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即立足地方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及區域生態安全建設,培養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林業科學和技術需要的,具有較寬的公共基礎知識以及扎實的林業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實踐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良好,創新能力與吃苦耐勞精神兼顧,能夠在林業、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經濟植物栽培、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生態工程建設和城市林業建設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1.3我國林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3.1招生規模及生源質量下降長期以來,我國的林業專門性大學和部分農業大學中的林學院(林學系)肩負著培養林業本科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林業院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重大調整,高等林業院校在改革中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向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同時,都相對地壓縮了傳統林學類學生的招生數量。與此同時,農業院校中的傳統林科專業在專業擴張過程中卻逐漸萎縮以致消失。近年來,該趨勢則愈演愈烈———林科類考生的第一志愿填報率和上線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錄取的學生多為調劑志愿考生,生源質量明顯下降。更為嚴重的是,畢業生實行“雙向選擇”就業后,林科類的畢業生則爭先恐后跳出“林門”[16,17]。可見現在學生對林業的認識不夠,有的不明確自身的價值取向,所以增加基礎課程(如哲學)的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1.3.2失去傳統優勢,缺少林業人才面對目前林業專業存在的問題,各大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浙江林學院在《關于林科類專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林科類專業改革特別要加強林業與生命科學、林業與生態環境、林業與生態旅游、林業與環境藝術的結合,專業設置要充分考慮農林和區域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的要求,傳統林學專業相應設置了3個柔性方向:城市林業、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森林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18]。而更多的高等院校選擇在林科專業人才培養時,突出在廣泛的通識教育基礎上進行較寬的專業教育[19]。雖然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林學的學科外延,豐富了社會對該學科的認知,也提升了林科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但這些改革措施都弱化了傳統林學的優勢,導致報考林學相關專業研究生的數量銳減,而林業基層一線幾乎失去了人才的輸入。所以林學專業教育在突出優勢的同時,必須加強與其他學科間的滲透。
2林業專業學科建設探索
2.1重視林業區域性和森林分類經營等特點林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林業的區域性特點,根據所在區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南方集體林區的林業生產經營具有規模小、經營分散、經營類別多樣的特點[20],所以應在林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木材學、木材檢驗和木材生產工藝學等課程。在東北國有林區,國家對林業主體功能重新定位之后,這些國有林區的主要職責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保護天然林,恢復森林資源[21],所以應在林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增加植被恢復生態學、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經營等課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林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更加突出與抗旱造林等相關的課程。只有通過設置能夠體現森林分類經營特點的課程,林學專業才能培養出更加符合當地區域林業特點的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