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制教育論文
我國高等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現狀
其實,法制教育應該是連續的、動態的,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大學期間僅憑一門《思修和法基》課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對大學生的法制思想教育僅僅依賴學校顯然也是片面的,它應該和家庭的配合、全社會的參與是分不開的。而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中對法制教育只停留在公共課的單一授課以及表面膚淺的教育宣傳上,并沒有開展形式多樣、深入學生的切實有效的法制教育,這就使得高校的法制教育的實踐意義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大學生的生命教育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指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的運動。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客觀科學的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理解和尊重生命的獨特與價值,熱愛和珍惜個體寶貴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與社會之中,從而使大學生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能夠樹立起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而在我國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其實是很欠缺的,也忽視了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我們更多在談及生命的美好,而不涉及生命的終結,總認為死亡是應當避諱的話題。因此,很多學生只是籠統而模糊地知道生命的起源和歸宿,對于死亡僅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甚至是添加著神話、宗教色彩的唯心論層面上,并沒有科學而清晰的了解到生命從誕生、成長到終結,人的生老病死等現象既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是短暫和寶貴的。認識的欠缺必然導致對生命的淡漠和忽視,既忽視自身生命,也對他人生命賤視和淡漠。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容易輕易沖動地選擇自殘輕生或者殘害他人,危害社會。這正是欠缺生命教育、沒有基本的生命意識和尊重生命價值的表現。
高校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統一途徑
任何教育首先都應該是從人出發,并最終受益于人的教育,即教育應該是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學校和教師在教育和管理學生中應當提升自身素質,強化職業道德理念,將尊重學生,即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特性、自主性放在第一位,切實體現教育管理的人文色彩。同時,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規范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還需要一支綜合素質優良、專業知識理論和實踐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筆者認為,高校講授法律的教師不僅應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還應是具有深厚法學知識的專業人才,這樣才能系統深入地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法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作為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法律信仰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而在目前我國高校公共理論課《思修和法基》的教學中只注重理論概念的灌輸,并沒有通過深入探討和分析來培養學生對法律的信仰,使學生對法律存在疑慮,只學不用、只知不信。因此,應對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革,將法律信仰置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且,培養守法護法意識應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時時處處都應當予以關注和培養,單憑一門理論課程(《思修和法基》)是不可能做到的。進行法制教育,除了進行系統全面的理論知識講授外,還應開展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比如辯論演講、觀摩庭審、案例教學、行政司法機關實習見習等,通過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法律意識,鍛煉學生用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針對學生的憲法知識的欠缺,在講授法律時,應注重對憲法內容的強化,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國家觀念和主人翁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念,從而使學生能夠站在國家主人、社會公民的角度審視和思考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方向,建立起對正義制度的信任,對社會公共利益、行為規范的尊重與敬畏,鍛鑄出自制、自律精神,為尊重人、尊重人權樹立堅實的觀念和行為規范。當前,重視生命教育應當成為我國高校教育的內在任務。學校應利用各種傳媒等宣傳教育陣地,在校內大力宣傳、提倡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思想理論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生死觀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情商能力的培養,灌輸珍惜自己、愛護他人生命的思想,灌輸遇事冷靜尋求有效解決途徑的思想,灌輸“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思想,讓學生充分認識只有建立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才能學有所用,有益家庭和社會。
在《思修和法基》的講授過程中,講到與大學生成長關系密切的法律問題時,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指導學生客觀冷靜分析問題,用法律準則和道德標準理性判斷行為的對錯,運用法律武器、通過正當途徑保護合法權益。教學內容要與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緊密聯系,帶領學生從不同層面對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不僅能夠學以致用,還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還應當建立健全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老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育規律,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引導學生正確及時釋放負面情緒,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預防大學生做出有違道德和法律的行為。在進行心理咨詢過程中,將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結合起來,培養鍛煉學生抗挫折能力使學生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同時讓學生知道生命的珍貴和不可逆性,打消自殺自殘等消極觀念。學校和教師還可用自己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來解答大學生成長歷程中遇到的困惑,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使他們順利走過生命中的這一關鍵時期。(本文作者:沙莉 單位:甘肅聯合大學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