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
新教材改革中學開設美術欣賞課也有好幾年了。我在高中美術教學崗位也工作了近十年,在考察、觀摩了一些高中美術欣賞課之后,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總結如下:
一、專業理論知識是欣賞的基礎美術欣賞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強發展起來的,理解力是一種領悟各種關系,攫取事物本質的能力。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發現作品外部的各種關系以及其中復雜的內涵。這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能廣泛涉及聯系中外古今美術史知識。如一教師在講雕塑的手段、特征時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間雕塑,讓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拓展了學生的思路。美術欣賞是一種直覺審視力,是對美術本身的獨特理解,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特殊的運用。大家都不會忘記北京奧運的大腳印———瞬間雕塑,也不會忘記上海世博的水天一體的光與影的燦爛表演,還有現在流行的激光表演。
二、形象思維與審美教學的關系美術作品,都是靠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的。如果教師還只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是無法積極高效組織教學的。在美術的欣賞活動中,欣賞者與美術作品發生著一種審美關系。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評價。美術欣賞教學要達到欣賞者與藝術家創造的帶有普遍性的審美經驗的交融。斷臂的維納斯難道只是向我們展示另類的殘缺美嗎?欣賞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深入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現上。因而形象思維與審美教學必須互相聯系,作為美術欣賞課的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不可偏重一方,要互相促進、互相提高,相輔相成。
三、審美教學要以活動為中心欣賞教學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等理論問題的講解,一定要在具體實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只用口說或者是只看圖片影像資料。在45分鐘的課堂上,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集中講授過多的理論知識。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美術教學,適宜以活動課模式來操作與教學。
在賞析美術作品時,教師應該就學生身邊熟悉的優秀素材加以利用,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本質特征的領悟。
比如,我講授雕塑與環境的關系時,就拿我市的城市雕塑為例,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我們家鄉作為遠古大象的家園,很早以前我們有一尊“大象”的雕塑,其實是一個幼年的小象樣子憨態可掬,十分可愛,站在一個巨大的象牙上,放在十字路口感覺是找不到家的孩子,后來雕塑被放到了一個森林公園里,就好像是小象回到了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