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鑒賞論文
大多數去過布達拉宮或大昭寺的人們在他們眼中,更覺得那些塔、佛、是保護文物,無從談起敬畏與寄托,這是一種更為本體論意義上的觀看意識,它或許會注意旁邊的說明去了解一下這其中的始末,但也只是匆匆一瞥。如何看待藝術品,從金銅佛像藝術中觀察游客與當地人之間的現實階級差異,如何看待金銅佛像藝術的現實角色就轉變為傳統藝術史的內部研究與意識形態論的外部研究作對比,我們發現意識形態對藝術的評價基于其外部因素的影,必須把這種影響控制在外部范圍才能保持它的公正性。而這里的外部因素不僅指外在元素對藝術的影響,也包括藝術對外在世界的反作用。這也是前文提到的藝術觀看概念的第二個層面,即如何看待藝術品。
藝術研究者的眼光
(1)傳統的觀看。面對展柜里陳列的各式的金銅像我更多的把它看作藝術作品,我癡迷于那些靈動的造型,繁縟的細節,鑄造工藝手法嫻熟。不同于普遍觀看的是我更多的關注造像的線條、輪廓、動感、造型、神態、明暗關系等基本藝術語言。在瑞寶閣藏金銅佛像的大量研究中作者重于分析金屬元素的含量以便準確地對時代和產地進行確定。這些研究只針對于金銅佛像的表象來進行,而它外在的影響以及給予人們的心理暗示及社會文化都沒有進一步的研究,我將嘗試將視覺形式演變與社會精神態度的變化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
(2)從圖像學的角度觀看。我嘗試將貢布里希教授關于“圖式”+“改良”的理論引入金銅佛像的研究中。圖像學研究的過程可分三步:一是確認最初的或自然的主題;二是理解由母題組成的內容或故事;三是探討圖像的內在意義與文化的象征內涵。正是這種闡釋的功能,使得圖像學成為西方藝術史研究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分支。我們較為熟悉的一種藝術史觀點認為藝術借由特定的物質形式完成精神的超越:那些工匠不一定都是藝術的集大成者,每一處線條的彎曲都契合了心靈的震顫,每一種色彩的搭配都暗含著情緒的波瀾,你要是看到那張簡單的平面草圖在他們手中奇跡般的誕生出的藝術品,一定會稱贊叫絕。貢布里希所說:畫家所探究的自然,并非物質世界的自然,而是我們的反作用加諸其上的自然。他所關心的是心理的問題即靠幻想制造出令人信服的形象。接受者的觀看則是一個逆向性過程,即通過記憶性想象將藝術存在轉化為現實存在。所謂記憶性想象,就是指觀看者面對藝術品時,需要調動自己有關藝術、生活等各方面的記憶積累,將這種通過期待性想象轉變后的現實與自己以往理解的現實進行對照,并調動一切知識和感悟理解這種新的現實。在傳統藝術史的研究方法中可以發現,觀看行為蘊含著想象、幻覺、記憶、共鳴、歧義等微妙復雜的心理因素,這就構成了藝術內在的屬性。
觀者的內在精神
(1)觀看方式的選擇。藝術觀看的意識形態論,伯格在觀看之道一開篇就指出觀看先于言語,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而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所以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由于受知識與信仰的影響,這種選擇行為的結果意味著所有影像都是人為的。觀看對于人類來說不可能只是一種生理功能,因為它不僅僅是眼睛的活動,而是連帶著大腦的智慧與心靈的情感活動綜合運作,因而必然具有更廣闊的社會文化意義。人類的觀看永遠不可能是鏡面式(或鏡頭式)的機械復制,而是一種甄別與篩選。看一樣東西,同時就意味著不看另一些東西。看即不看,選擇意味著排斥。那么藝術觀看是一種怎樣的選擇?伯格認為,它應該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選擇,即階級屬性的選擇。看到藝術就馬上產生一種上升感,想到諸如靈魂、神圣、超越之類的概念;而是要記得同時向下看,看到它同樣關乎金錢、欲望和權力。藝術品本身就屬于文化領域,我們在此并不是要討論它與文化的一切關系,而只是針對藝術的觀看方式引起的等級差異以及具有的信仰價值進行討論。
(2)觀者的心境。藝術品的存在本身就讓我們承認這世界上確實有另外一種不同的境界,無論那是天堂也好,荒原也罷,總之它讓我們相信世界是分為不同層次的,而且這種等級上的差異合情合理。這是某種類似宗教的元素,是一種可以讓人當作信仰來依賴的東西。在藏區民眾眼中,金銅佛像絕不僅是藝術品,是內在深化的信仰,不僅是高度的上升更多的時候是深度的探詢,去過那里的人一定會對藏民那種樸實的虔誠而敬畏。這種虔誠來源于所有人類面臨的生存環境,不受時代的限制,基于意識的本質:例如怎樣應對死亡,怎樣理解悲劇和英雄性格,怎樣確定忠誠和責任,怎樣拯救靈魂,怎樣認識愛情與犧牲,怎樣學會憐憫同情,怎樣處理獸性與人性間的矛盾,怎樣平衡本能與約束。這些自古以來追隨人類的問題并不會時刻被我們思考,庸常的生活會讓人忘記信仰,然而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我們總會遇到這些問題并為之感到困惑。內在精神是人的理解和解釋中生成和流動的,這是一個“建構”和“解構”矛盾的辯證發展過程。其意義自然也存在于歷史當中并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而變化,體現著不同時期不同族群共同體的文化認知方式。但“內在精神”是否能夠與圖像藝術關聯起來?以及如何關聯?這使我想到哈斯克爾教授《歷史及其圖像》處理歷史復雜問題的態度:視覺藝術并非是一個獨立自足的實體,它產生于特定的社會,視覺藝術的發展與其自身及前代諸社會的政治、社會景況的聯系,比以往人們所普遍相信的遠為緊密。
本文作者:王霞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