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理論和規模報酬遞增理論對此作出了解釋。兩者均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價格差異所體現的比較成本差異,前者認為技術的差別導致了價格差異,后者則認為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價格差異。PaulKrugman,(1980)Helpman,(1985)等提出了“規模經濟”的概念,認為即使在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要素資源稟賦相似的情況下,“規模經濟”也會引發國際貿易的產生。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如比較優勢理論)仍然主張比較優勢決定著國際貿易格局,然而卻無法解釋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Linder(1961)提出“重疊需求”,認為兩個國家之間有著共同需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一個獨立條件,一個國家的平均收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需求偏好,而兩國之間的貿易范圍則受這兩個國家的需求偏好的影響,若兩國之間沒有共同的需求,則兩國貿易無從發生。因此,世界各國應該出口那些本國內需求規模大或具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
1.國內需求關聯國際貿易的利益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帶動和促進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好處稱之為國際貿易的利益。在國際貿易中,兩國之間相互需求的強度影響著各自所獲得的貿易利益,當本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程度低于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程度時,本國將處于有利的貿易地位。出口產業有著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能為出口國贏得巨大的國際貿易的利益。
2.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2.1國內需求影響國際貿易的格局
Krugman(1980)提出了“本土市場效應”,認為若兩個國家都有著非常顯著差異的需求偏好,每個國家都將瞄準其擁有較大國內市場的產業,并用于專業化的生產,而在完全專業化生產的情形之下,每個國家最終將成為其專業化生產的商品的凈出口國;而在非完全專業化生產的情況下,若一國在某種產品上擁有較大規模的內需,那么這個國家將成為該產品的凈出口國。而Amiti(1998)及HolmesandStevens(2005)通過模型分析一致認為:國際貿易模式確實對國家市場規模具有依賴性。由于嚴格的假設條件,眾多學者紛紛引發了對“本土市場效應”的關注,并對經典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和模型拓展,“本土市場效應”的普遍存在性和穩健性得到了有力證明,而這也表明了國內需求影響著國際貿易的格局,并且這種影響是決定性的。
2.2國內需求影響國際貿易的機制
商品的生產和貿易是怎樣受國內需求的影響的呢?分析認為,國內需求構成了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影響了商品的生產和貿易。一個國家的交換能力體現了該國內需市場的廣狹,只有具備交換的需求和交換的能力才能實現交易。而交換能力的大小限制著分工的程度,深化分工,有助于促進擴大市場交易的范圍,促進分工與交易市場形成循環促進機制。專業化是分工的基礎,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專業化是企業在較大規模市場中應該具備的優勢,效率由專業化產生,專業化經濟程度高的產品更受市場的歡迎,進行貿易的可能性更大。市場競爭的程度,商品交易效率的高低影響著國內需求與分工以及專業化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交易效率的改進促進著國內和國際的貿易依存度、市場規模、專業化水平等方面的增長。并且,當分工隨交易效率一同增長,超出了單個國家的人口規模所能適應的程度時,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
3.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需求和國際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每個國家之間的國內需求都有所不同,但是較大的國內需求將有助于提升一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優勢,因此,有效擴大內需成為了世界各國普遍實施的經濟政策之一。因此,我國也應該努力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從而提升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水平。
作者:王晶 單位:渤海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