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傳授某種專門的知識、技能,而要將重點放在啟智和培養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將來面對挑戰和機遇時,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創造性地工作,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成為經濟建設的有用之才。而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它也成為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應“積極探索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最優平衡點,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能最大程度地相互促進和融合”[1],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應從課程設置、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等幾個方面展開,切實把人文精神的培養擺在首位。本文對此作一探討。
一、設置人文課程
高職人文課程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并設置課程模塊。課程模塊要反映多學科、不同領域的內容,以提供給學生分析問題的多種視角,啟發學生的心智。其結構主要為一定數量的跨專業課程,如語言文字、經濟管理、法律類課程。教學內容應緊扣高職特色,重實踐、重實效。要創造條件,使學生在技術應用過程中去實踐、去體驗,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能力。但是,僅僅依靠選修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顯然是不夠的,專業課堂才是學生各種能力、素質生成的主要土壤,所以必須加強高職專業課堂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突出專業課程的文化意義。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完美結合。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更加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際體驗和環境熏陶,使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間,深化課堂教學。這種來自現實的人文教育比學校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能夠將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學校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入企業,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認識社會,改造自我,促進自身健康發展,以達到培養人文素質與提升人文精神的目的。
現在歐美流行的社區教育就是鼓勵學生積極走向社會,強調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開放和互動。我們的高職教育應從中吸取合理的成分。具體操作上,可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請相關專家學者到校開設講座,與學生互動交流;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開展各類競賽,吸引學生主動而廣泛地參與,營造濃厚而健康的人文氛圍,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社團的發展,讓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發揮主體作用,提升人文素質。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網絡的高速發展使教育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同時也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學校可在校園網上開辟“人文論壇”,讓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人文素質現狀,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教師要利用校園網進行人文方面的網上教學,擴大教育的覆蓋面,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另外,應鼓勵和引導學生社團設立自己的網站,使學生利用校園網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
三、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素質靠養成,能力靠訓練。無論是能力的培養還是素質的養成,都需要營造氛圍和環境。校園文化氛圍和環境的營造在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要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就必須全面加強文化建設,包括大學精神文化、大學物質文化、大學制度文化與大學環境文化的建設,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首先,要通過制度建設進行文化引導。制度最能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水平,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結合學校文化定位進行制度建設。
一是要根據高職院校的特殊性,豐富制度自身的文化內涵,使人們在學習、理解與落實制度的過程中獲得文化熏陶,使制度成為一種人性化的行為規范。
二是要通過制度的規定對文化的意義與地位進行強調,使文化建設成為管理的重要目標,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才能形成制度文化,并以此為基礎,使學校的文化建設蓬勃地開展起來。
其次,要擴大師生文化視野。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通過知識與知識的聯系形成一種文化視野,再運用這種文化視野進行具體知識的講授,促進學生文化修養的形成。要使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就必須強化他們的知識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生活知識、深厚的人文知識,才能通過不同知識的組合與相互滲透形成較高的文化修養。
總之,要把校園文化、企業實踐、社會實踐等納入學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之中,使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形成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為核心的全員育人氛圍,構建人文素質教育新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