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特點
(1)課程設置既關注個人的生存、發展,又兼顧個人的休閑生活情趣
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有學術性課程、職業性課程、以就業為基礎的課程,還有閑暇類課程。因此,“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提供各類個性化的職業教育課程,尊重學習者的不同興趣與不同需求。所設置的課程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職業需求,也關注與學習者的個人發展的相關性;不僅反映了當前社會的就業需求,也為學習者個人的終身學習、職業規劃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注重學生類型的分析
英國的職業教育在明確學生能力目標(“SMART”,即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levant;Time-based)的前提下,注重分析學生的學習個性(VAK:聽覺型、視覺型、動手操作型學生),教師據此每節課采取個性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取得相應的學習成果。因此,“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對學生學習類型的注重和學習個性的尊重。
(3)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思辨能力
英國職業教育中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自我激勵及自主評估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特別是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自我決策以及獨立行動能力的形成。
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對我國高職英語教師課堂行為的借鑒及反思
(1)是否營造了適宜的課堂環境
適宜的課堂環境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會激發和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會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因此適宜的課堂環境需要有明確性。課堂講授前教師應該確保學生明確每節課的具體安排、需要完成的語言任務及要達到的語言目標。其次,要有個體性。教師應該在教學計劃制定和課堂活動設計中,分析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需求,結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類型、個體特點甚至性別特點來調整學習任務,使合作任務與個體任務分配比例適當,使學生既能體驗到共同完成任務的集體歸屬感和成就感,還能有機會釋放個性,展示個人語言魅力。第三,要有關注性。正因為學生對課堂環境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對個人的刺激,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個體支持與適時幫助,使其感受到老師的關注與學習支持,從而增加學習的動力。Ryan等(1998)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教師的情感使學生有更多“尋求幫助”的行為,因此,教師本身應該具有親切感與愛心,樂于與學生交往,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情感,及時了解學生的困難和需求,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學習”情景和練習語言的機會,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增強自信心。
(2)是否鼓勵學生采取“協商式”和“互助式”的學習方式
高職英語的教與學是一個互動和協商的過程。協商既是一種個人記憶、分辨、比較、勸說、分析與綜合的能力展示,又是一個建構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交流與溝通的互動方式,有助于縮短師生與生生的心理和情感距離,營造課堂的民主氣氛,培養學生的興趣、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的養成。因此,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教師應該多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項目教學法及研究性探討法,讓學生自己成為思維的主宰者,思想的表達者,活動的參與者,問題的解決者;使學生在課堂這個動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逐步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能力以及溝通協調的能力。另外,鼓勵學生通過“互助式”的學習方式,形成自我與集體的相互依賴,來獲取多方面的信息和情感支持,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發散性思維,學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為此,英語聽力、口語和寫作課堂活動中可以增加“頭腦風暴”式的設計,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預測、評價、判斷、挖掘主題,拓寬看問題的視角;英語口語和寫作教學中可以采用自我評估與同伴互評的方式,改變傳統的被動等待教師評價和批改,消極等待結果的局面,要求學生自己在學習任務完成后主動參與到評價、評點和評改過程中,檢查自己或同伴的作業完成及語言掌握情況。
為了合理準確地做到自評和互評,學生從學習結果的等待者變為學習過程的獲取者,他們將教師掌握的評價標準以主動學習者的姿態,分析、研讀、判斷和綜合,將語言形式的正誤(語法、拼寫和標點等)及文字修改策略(句式變化、連接詞、詞匯選擇等)比對作業進行識別、區分、歸類、闡釋和評估,再把反饋意見條理成文。可以說,通過自評和互評的方式,不僅規范化了語言的表達形式,細化了語言內容,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分析、推理和評價技能,培養了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即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
3.結束語
“以學生為中心”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對高職英語教師課堂行為的建議,更是對高職教育終極目的的探求,即:“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豐富的思想、鮮明的個性、思維活躍的認識與發展的大寫的“人”;使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思考成為一種工具,讓職業教育成為一種生活形式。
作者:魏朝夕 單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