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實施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在通識課程不斷增多而師資相對缺乏的情況之下,大班授課便成為了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教學形式不利于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不利于學生在積累知識之外得到更多的啟發。再者,由于專門進行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很少,許多教師無法全心投入到工作當中,有的甚至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導致通識課程的開展流于形式、質量不高。一項對武漢大學通識課程的調查表明,82.3%的學生認為通識課程“質量不高”,72%的學生認為課程“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給學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大班授課導致實踐活動難以開展,師生互動較少,學生沒有真正得到能力提升的鍛煉機會,使得通識教育效果不佳。
1.3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機制不健全
我國大多數高校沒有建立一個通識教育和通識課程的專門管理機構,缺乏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總體規劃及課程效果的有效評價。許多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往往是由各個學院隨意選擇,而并沒有在學校層面統一進行課程管理和設置。這就導致通識課程的設置不成體系,比較混亂。此外,各個高校沒有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來監控通識教育課程教學過程和評鑒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在課程實施中一旦產生問題,這些問題就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從而導致課程質量難以提高。我國高校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結果的評價方式趨于單一,無法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也沒有在學校層面上進行統一規定和實施。
二、完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對策
1、樹立通識教育理念,指導通識課程建設
通識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在課程建設的過程當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樹立通識教育理念導致的。只有準確把握通識教育的本質,確立通識教育的理念,正確處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指導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通識教育要求我們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盡可能地為學生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現在我國高校的許多領導和教師對通識教育的理念還沒有達成共識,作為通識教育的實施者,有些教師對于通識教育的概念和目標都比較模糊。在這種情況下,通識教育不可能有較高的質量。因此,各個高校應進一步確立清晰的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同時教育部門也應加以引導和推動。只有把通識教育作為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才能有力地指導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2、豐富課程內容設置,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我國許多高校的各類課程內容偏向應用型和專業化,既沒有突出人文社會教育,也沒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我國大多數高校的通識課程設置沒有形成特色。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規劃還有待完善,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經驗,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修養出發,豐富課程內容,開設一些反映地方文化的課程,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這不僅能突出學校精神和地方特色,還可以突破專業課程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共同科目和核心課程的調整一定要符合高校的實施條件及特色,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系統和明確的目標課程體系,使得各個領域、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的。
3、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推動通識教育發展
通識教育的順利推行,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才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政府部門需要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機構,負責制定通識教育的目標、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及其評價、經費的援助和政策的支持。其次,通識教育的開展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支持,在教育部門的政策支持和主導以外,更需要各個高校領導及教師的力量。各個高校應當注重通識教育課程實施形式的多樣性,設置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課程,教師也應當注重提高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最后,為了確保通識教育目標的實現,應當完善通識教育課程的評價制度,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
作者:楊吳昊茜 劉唐宇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