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智慧的內涵
教育智慧的生成離不開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對教育理論的掌握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基礎,教育智慧正是基于前面的條件在教育實踐中發展而來的。教育智慧是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其主體是教師,主要表現為“教育的一種自由、和諧、開放和創造的狀態,表現為真正意義上尊重生命、關注個體、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由此闡述來看,教育智慧有其豐富的內涵,而且教育智慧的生成也不是教師皆可以實現的,即便有潛力的教師也并非能做到兼顧所有的內涵,但這并不是否認此論題的可行性。正如在此之前所述,智慧一詞的本意既有認知自身局限的明智,還有對于智慧之境的不懈追尋之意。因此,朝向教育智慧之境的探索注定了教師在此過程需要自我認知和剖析,這是一個不斷接近教育智慧理想之境的過程。
2教育智慧的價值取向
2.1教育智慧內隱道德和人文關懷
鑒于智慧的本意即有道德的隱喻,加之教師這一特殊主體,教育智慧自身便具有其道德倫理的價值取向。在希臘語中,對智慧一詞賦予的價值內涵有道義和良知,以此區別于欺詐和狡黠。教育智慧即是要教師知道如何辨真假,識善惡,即在教育實踐中辨識教育現象的善惡,合理地處理各種教育問題,做到去偽存真。正如肖群忠在《智慧、道德與哲學》中指出,智慧是真理性認識和價值合理性的統一。智慧在教育領域的表現是一種指向人的心靈、情感和身體的關心。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在此扮演的是關愛者的角色,以一種全神貫注的特殊方式對待學生,這種關注或全神貫注是完全接受性的。當教師真正關愛別人的時候,不會把自己的意識結構強加于人,而是感受到他正在遭受的事情。教育智慧處處體現著教師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在引導學生認知活動的基礎上,啟迪學生的智慧,同時讓學生獲得自由和幸福,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只有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智慧,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自由和幸福。
2.2教育智慧是對技術性教學的批判
教育不是簡單的操作性行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業。因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創生和靈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種簡單的操作行為,那么教師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事實上,真正的教育離不開教師,尤其是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一直以來,教師利用權威極力把學生納入自己事先確定的軌道之中,也把自己限于各種規范之中,排斥任何意外事件,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教學時機。教師個體豐富的知識受到忽視,關于教育實踐的知識沒有去積累與反思,而這些豐富的實踐性知識正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重要來源,在這種技術文化的影響下,教師積累教育智慧的權利被剝奪了。這種傳統教育不僅導致課堂氣氛過于沉悶,使學生拘泥于刻板。教育智慧是唯有人才會有的,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將學生看作整體性的具有生命的人。
3教育智慧的生成途徑
教育智慧不同于教學理論,也不同于教學技能,既不可通過學習和傳授獲得,也不是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形成的,只能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去探索積淀下來,教育智慧的生成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智慧的生成,突顯教師人格魅力的基礎作用。這種魅力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意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形成對學生感召。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需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其一,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習風格的形成。其二,熟練掌握教學專業知識,增強思想的深刻性。這種教育智慧可凝聚學生的向心力,實現對學生精神上的感召。
第二,善于抓住轉瞬即逝的教育時機,機智地化解教育矛盾和沖突,形成個體豐富的智慧積淀。有學者說,教育智慧的發揮就好比畫家作畫的過程,最初在頭腦中僅有一幅畫的大致雛形,創作是在一個時間內與作品進行不斷對話的過程,最后的作品往往也會出乎畫家自己的意料之外。教師善于把握教育時機,可賦予意外情境以教育意義,從而超越沖突建構動態的教學和諧,閃現智慧之光。
第三,教育實踐后的反思升華教育智慧。“我的可能的行動并不是魔術般地發生的,它們依據的是我在回憶性的反思中所能獲得的智慧。”在教學行動中我們無法對自己的行動作充分的、完全的反思,所以教育實踐后的反思確有必要。通過這些充滿智慧的反思形式,使教師對過去的普通行為和經歷注入了關心、智慧的品質,促進了教育智慧的升華。
第四,開展教育研究是發展教師理性智慧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的開展是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關的,教學依賴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推進教學的改進,再次遇到相似情境時可以理性地從容面對。教育研究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師應認真研究自己,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藝術和風格。研究的過程其實質是將某種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內化的過程,是對教師思維的鍛煉,也是對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的貯存,一旦遇到相似的問題情境,這種思維或策略就以機智的形式外顯出來。
第五,交流學習是思維火花的碰撞,可實現教育智慧的共享。教師應該與那些和自己意見相左、風格迥異的人作深入的交流,教師的集體智慧為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實現對智慧的分享提供了便利,能使教師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作用并發生轉換,從而成為孕育新智慧的土壤。教師與其他教學科目的教師交流,更可以從中體會學科差異帶來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另辟蹊徑的思維,對于生成教育智慧更有啟發意義。
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首要條件,此外,學校客觀環境的支持也是功不可沒的,主要表現在創造良好的研究和交流氛圍,鼓勵教師進行有創造性的教學改革嘗試,支持教師進行再學習和培訓等。如上所述,教育智慧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實現的,它是從教育實踐中不斷積淀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無限推進的動態的,這就注定了教育智慧需要一個不斷持續甚至終其一生不斷接近的境界。
作者:徐雁 李德顯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