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內涵:通識啟蒙教育與母語審美教育
通過漢語經典傳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使命。從此意義上講,該課程也與童蒙教育一樣,具有啟蒙性質,有別者唯有對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學生面臨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經典涵養其品格,恰逢其時;而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生則面臨各種紛至沓來的誘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沒,尤須開設一批大文科通識課程強勢介入高等教育環節,對其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啟蒙。這既可以調節大學生的思維習慣、文明素質單一西化的傾向,又可以讓他們真正恢復民族自信心,為未來的民族復興做好最生動堅實的心理鋪墊。作為通識啟蒙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它只有堅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體化的語文經典為基礎、以文化傳承為方向,真正成為一門老師愛教、學生愛學的高校必修再啟蒙通識課程,其存在價值才會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這個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國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掀起了漢語學習的一股股熱潮,很多地方還建立了孔子學院。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漢語“聽說讀寫”,試圖更深地認識“中國速度”,體味漢字這種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隱藏的文化密碼。文化傳播從來都是雙向的交流活動,為了向世界科學地傳播民族文化,幫助世界對中華民族建立真實、立體、豐富的知見,我們必須盤點家底、自我認知。無論是自我認知,還是幫助世界建立真實的中國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機械的轉介說明階段?;畹奈幕c文字、文學的持久的美密切相關。漢字“法天象地”的創造歷程讓我們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讓我們領略到華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個漢字都是一本書,一個世界,一座文化的寶庫,一個審美的舞臺,是一個銜接宇宙先天與人類后天的臍帶。從漢字,到漢語言、漢文學、漢文化,這是一個美的鏈條。只有民族的母語審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創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紀德國四分五裂的時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國文化啟蒙和統一的緊迫要求,才寫下了《審美教育書簡》這本小冊子,希望德國人能從獨特的民族審美中重拾自信,最終實現民族振興。五四時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當然有待商榷,不過以審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漢文化之美熏陶學生,指引他們,在高度的物質文化條件下過一種藝術化的人生,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也只有深入到這個層面去解讀、傳播華夏文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如何以母語審美教育來自我認知、建立真實的中國形象,杭州師范大學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編教材就體現了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體化的“母語審美教育”代替單純的“語文教育”,通過提高審美能力來強化語文訓練,在感受漢文學與文化之美的過程中感受漢語之美。這與當年胡適站在新文化的立場上提出的“文學的國語”(審美的國語)的設想是吻合的。簡而言之,為實施民族文化復興戰略,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校啟蒙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理應納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體系。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傳播背景下的母語審美教育,它也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信息技術時代的雅俗共賞
狄更斯的《雙城記》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話:“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其實這段話也非常適于當下的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然而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甚囂塵上已經使得這個時代陷入一種空前的精神危機之中。時代的癥候引起了審美趣味的多元化、低俗化,作為審美主要形態之一的文學也趨于商業化與邊緣化。面對種種病態的審美趣味和這一系列亂象橫陳的文學現象,在這樣一個尊重個體人權、強調平等意識和話語獨立的時代,我們不可能以權威的身份令行制止,只能通過長期的經典教學展開“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式的審美熏陶。健康的趣味多一分,病態的趣味便少一分;經典的美熟悉一點,低俗的美便陌生一點。此消彼長,經典的審美教育總有發揮作用的空間。然而,“經典”教育已經陷入了尷尬的處境。拿文史哲來說,隨著讀圖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全面來臨,青少年們對孔孟老莊等圣賢經典、對荷馬、但丁所代表的文學經典大多視若無物,束之高閣,倒是對網絡影視、娛樂游戲情有獨鐘。面對這種現象,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所有通識課程恐怕都應該在教材教法上作出相應的改革。
(一)教材:經典閱讀、時尚快讀與審美理論導讀三者有機結合據母語教育專家何二元副教授研究,語文學科創建于上世紀初,具體標志是1904年癸卯學制,這個學制是中國現代教育分科教學的起點,國文成為獨立學科。在此之前,中國學術是文史哲不分的,如葉圣陶所說,“整個就是一個語文學科”,也就是所謂“大語文”或者“大文科”。分科是對語文學科內容的分解,文學、政治、歷史、地理、常識等等都成為獨立的學科。那么,現在,既然要正本清源,為“大學語文”課程重新定位,就必須回到“文史哲不分”的那個原點。其實,從這個原點生發出來的漢民族早期的母語美文也都是叩問人生、沉思天道,超越了簡單的“為文學”、“為人生”而“文學”,大多是上升到形而上層面的“天問”之作,譬如《莊子》、《老子》等。原點出元典。這些“文史哲不分”的元典既可以讓我們領略母語豐富的張力和表現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可以讓我們循著“語言文字———文學———文化”的漢字長河,感受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元典字字皆可入門,入文情審美之門,入哲思智慧之門,入民族文明之門,鑒于此,大語教材實應加大元典的選入比例和教學的力度。其次,在當今學科化、專業化已成難逆趨勢的背景下,“文學”意義上的審美早已成為知識界的口頭禪,“文學”大眾化、審美多元化在適應人們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之外,也給人們造成了一種“無中心,無主流,存在即合理”的審美錯覺。許多流行的所謂“美學原則”作為現代“自大”癥的垃圾副產品,已經背離了真實原則。“美”固然不是真、善,然而,最高、最正的美卻離不開真、善。鑒于此,大學語文課程理應在這個信息泛濫、經典缺失、審美多元的時代,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審美引導。在教材編選時,簡要介紹文學鑒賞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作品中披沙揀金,選擇閱讀和分析鑒賞的能力,培養他們純正健康的審美趣味。
(二)教法:信息技術環境中的綜合教學我們處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影視充斥的網絡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時代的是非利弊,論者多矣,已無解說的必要。不過,單從教學手段而論,教師引導下的大學語文課程網絡化可以有效打破“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多媒體課件包辦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立體認知,給學生留下廣闊、開放的思考空間,延伸課堂教學于課外。何二元副教授在這方面仍然是開風氣之先者,他每堂課必用網絡。作為“大學語文終身義工”,他曾免費建立了“大學語文研究”網站。在網站里,示范了許多精彩的教學案例。從網站里各信息點之間的立體網狀鏈接,到“二元教學”課程實例里的“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對比性鏈接,整個網站給人“如入山陰道中,目不暇接”之感,更有如《華嚴經》“帝網重重”,相互映發之效。如前所述,民族元典與文學經典理應是大語課程必不可少的母語審美與思想圣餐,對其品讀決不能成為快餐文化式的饕餮之舉。何況,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已經為這一過程掃清了諸多障礙,提供了各種輔助學習的便利平臺。這種便利長一分,對經典的理解便應深入透徹一分,而絕不是采用偷懶的做法:用網絡搜索代替記誦吟詠,用相關視頻代替文本閱讀,拾他人唾余代替獨立思考。網絡技術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務于“人”對宇宙人生的直面叩問,才能發揮其價值。網絡鏈接的大量運用,跨文類、跨學科、跨文化等現象在有限時空的頻繁并置,大大凸顯了知識(視界)之間的豐富聯系,也因此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應。鑒于此,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也可以適當地運用比較教學法,以收振聾發聵、開權顯實之效。例如,學習應用文寫作,各類公文文種之間因用途不同,在基本格式與寫作要領上會體現出一定差異,不過,從制發程序、發收方向上看,許多相近文種又可以歸為一類。鑒于此,我們可以把各類公文模板乃至各式古舊公文的影印件排放在一起,開展形象生動的比較教學,這比起單純概念層面的辨析和機械的特點分析自然要好得多,庶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二元副教授為旅游專業學生講導游詞的寫作,不僅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與“最佳東方旅游網/旅游頻道/精彩講詞”建立超級鏈接,引導學生在比較借鑒中學習范文的優長,而且特別拈出“杭州西湖導游詞”與“浙江金華概況導游詞”為例,說明導游詞與景點解說詞之間略有區別,導游詞通常采取移步換景的寫法,而景點解說詞則相對比較靜止。這兩者說到底俱屬應用文范疇,為了告誡學生導游詞“不應該如何寫”,他還更進一步從反例入手,比較了寫景抒情散文和“導游詞”等應用文的巨大差異。在《何二元自編講義》中,從編排體例、章節設置到講義演繹,我們隨處可體會比較教學法的無窮妙用。《講義》有如導游,時而來往于文學、音樂、繪畫、攝影諸域,時而穿梭于雅俗文化之林,時而會心于文論、文本之互證,時而驚異于文學、科學之融通,給我們留下了最逼真、最豐富的“比較教學”樣本。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下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大文科教育的基礎通識課和民族文化傳播背景下的母語審美課,既可以依托信息技術環境,幫助大學生傳承文化、涵養人格、砥礪品行,而且有助于引領他們擺脫文化殖民者刻意植入的他者心態,教他們學會自我認知、自我建構真實的中國形象。
作者:郭偉 胡立新 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