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創業教育論文
一、創業教育的現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創業教育在我國已經廣泛開展,但仍存在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脫節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創業教育的實效。
(一)課堂理論教育現狀
在理論研究方面,高校之中關于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總體來說不夠深入。在現階段,由于對于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或是其他現實層面原因,一方面,對于創業教育進行研究的專家學者較少;另一方面,由于創業教育并未能夠在高校教育的現實情境下引起足夠重視,這讓少部分的學者對于理論研究的積極性很難維持。此外,由于我國創業教育的起步較晚,與國外其他高校相比,缺少實證研究的基礎,這也導致了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欠缺深度。在理論教學方面,我國并未形成完整的創業教育學科體系。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培養目標不清,導致出現“不懂創業的老師在教育不想創業的學生”,創業理論課程成為學生完成學分的手段而已;大多數高校并未將創業教育納入到學校的主流教育體系中,僅是作為第二課堂的組成部分,創業教育的學科地位邊緣化;許多高校創業課程的內容陳舊、廣度不夠,或者用邀請部分企業家做報告、收看創業故事等形式代替理論課程,并未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等方式進行體驗式教學,尚未形成完成的課程體系。
(二)課外實踐教育現狀
從現階段創業實踐教育的形式來看,我國創業實踐教育種類單一。目前我國創業實踐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講座、策劃大賽等,少部分學生能夠進入高校創業園區進行孵化培養,極少部分學生能夠創辦企業實施創業。由于實踐教育的種類比較單一,導致了本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業教育,變成了面向少數人的課外教育,導致了很多學生實質上是用理論學習的方式完成了實踐教育,很難達到動手操作、實踐鍛煉的目的。 從現階段創業實踐教育的效果來看,僅有的實踐教育形式也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拿涉及面相對較為廣泛的創業競賽來說,相當一部分學生參賽僅僅是為了爭取一個獎項,對實施創業也沒有什么想法,也缺乏專業人士的相關領導,很少能走上創業之路。拿實踐性相對較強的高校創業園來說,由于資金等各方面限制,創業園區只能吸引少部分學生進行創業實踐,而且園區內的學生企業流動很快,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就離開了原本進行的創業實踐,本應成為孵化器的創業園區并未“孵化”出可觀的成果。
(三)理論與實踐脫節
創業教育中的實踐教育與理論教育投入比例不均衡。現階段,各高校對于創業理論教育的投入明顯高于實踐教育。從創業教育本身來說,實踐教育要比理論教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創業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土壤,也是鍛煉學生創業能力的舞臺,而現階段的投入反而未能達到理論教育的水平,因此實踐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就像有學者曾說,大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創業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未能同步開展。大多數高校的創業課程是以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為主,很難與社會和市場需求相銜接,學生也沒有實踐平臺去深化或驗證所學知識。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創業理論教育與創業實踐教育相脫節的表現,最直接的后果是導致學生們無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或者是在實踐中沒有理論進行指導,更為深刻的是影響到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的形成,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
二、創業教育的改良:理論與實踐的耦合
為提高創業教育實效,對現有創業教育所存在的諸多不足要有針對性地糾正。其中,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耦合,切實達到在理論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對于提高創業教育實效大有裨益。
(一)理念更新:創業教育不等于創業培訓
在提升創業教育實效過程中,正確的創業教育理念是關鍵所在。在更新創業教育理念過程中,首要的便是去除創業教育功利性的一面,明確創業教育并不等于創業培訓,突出創業教育的重點在于教育。不可否認,我國創業教育產生的直接原因是解決高校學生就業問題,因此創業教育在很多高校被認為是一種權宜之計,并沒有進入高校主流教育體系,因此很多高校便將創業教育與創業培訓簡單等同。這種庸俗化的理解,使得創業教育原本蘊含的創新創業理念蕩然無存,只停留在創造利潤的表層。在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之下,這種觀點必須盡早更新。鄧小平曾經說過,“世界在變,人們的思想不能不變。”我們不能把創業教育簡單視為創業培訓,而要將“教育”的內涵充分發揮。我們要將創業教育作為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教育手段,將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當中,將創業教育視為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發展。從理念上對創業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厘定,有著高屋建瓴的作用,能夠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和人文氛圍培養結合起來,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
(二)課程設置:創業教育需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在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由于認識程度有所欠缺,大部分高校并未將創業教育納入教育體系當中,更未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結合,而這正是現階段需要整改的。我們不能將創業教育簡單視為一次競賽或者一個活動,也不能簡單視為一場講座或一次課程,而需要設立完整的創業教育方案和創業課程體系,所有的這些都必須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才能夠取得成效。創業教育需要與專業教育有機契合,創新精神需要貫穿到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創業教育依托于專業教育來生存發展,專業教育業借助創業教育來深化改革,二者能夠形成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專業教育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引領學生將創新理念運用于專業領域,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深化專業研究領域,探索專業領域內的創新之處,這樣既拓展了專業研究深度,也內化了專業知識;在創業教育過程中,指導老師要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創業實踐行為,審視是否能夠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并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檢驗創業行為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大學生區別于其他創業者的最顯著特征和優勢所在。大學生必須將這種優勢充分發揮,才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而這種優勢具體就體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
(三)操作實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
創業教育的重點應放到實踐層面,創業教育的目的也落腳于創業實踐,因此必須將創業實踐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現階段,如果能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那么創業實踐教育問題必將迎刃而解。在第一課堂教育層面,要加強教務處的核心作用。教務處除了要組織研究并設立相關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意識貫穿于全體學生的學習體系之外,還需要將各專業的研究成果進行篩選,符合條件的則進行技術轉移或者進入創業園區進行孵化。同時,還可以設立相關的創業教育研究機構或者研究站點,鼓勵師資力量進行創業理論研究或創業實踐鍛煉,提高學校的創業教育能力。在第二課堂教育層面,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學生的興趣是掌握創新創業知識的重要前提,若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是大為有益的。研究表明,活動加訓練、親身實踐最受學生的歡迎,這為我們今后推進創業教育提供了一個比較務實的,可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教育方向。因此,在邀請成功企業家做報告時,要增加互動環節;在參加創業競賽活動時,要鼓勵學生自己組隊研究問題;在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時,要給予充分的指導與幫扶,利用各種類型的孵化園給予具體支持;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要及時針對學生團隊中出現的問題給予解答。在這些過程中,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多練,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愿意去接受創業教育知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進步,從而更積極地進行創業實踐鍛煉。
(四)后備保障:孵化器和師資隊伍建設
創業教育的直接落腳點在于創業實踐,高校創業孵化器是學生創業活動轉化為社會成果的重要平臺;在創業教育的全過程中,健全的師資隊伍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兩項內容是創業教育重要的后備保障。高校創業孵化器建設需要依托優勢學科,吸引更多學生入駐。高校創業孵化器作為創業理論教育和創業實踐教育的對接平臺,作為將學生創業實踐進行成果轉化的載體,需要有效吸引和整合政府、社會和其他各方資源。如果能夠獲得相關資金投入,便能夠給予學生更為有力的支持。同時,高校創業孵化器還應該盡可能面向更多學生,鼓勵有想法、有能力的學生進行相關實踐。如果能夠吸引更多學生入駐,形成集群效應,也能夠進一步完善孵化器自身建設。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實現激情與理性的結合。作為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健全的師資隊伍建設尤為重要。創業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直接影響到高校創業教育向更深層次發展。創業教育指導教師必須具備創業激情,這樣就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帶動學生深入創業實踐,并能夠在創新創業理念傳授過程中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創業教育指導教師必須重視理性思考,既需要理論上的支撐,也需要實踐中的鍛煉,更需要將二者融會貫通,指導學生能夠理性看待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就像創業教育中“溫州模式”的倡導者謝志遠所說“,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大學生馬上創業,而是培養其創業的能力、素質和獨立意識。”這種教育是貫徹于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教育,更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在高校創業教育中,切實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進行耦合,創業教育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目的。
作者:馬成成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