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高中生物論文
一、課前精心預設,課堂動態生成
如教學“細胞的類型和結構”后,設計了一些基礎練習題。其中,一道題目展示了幾張錯誤的細胞圖像,以便讓同學們發現錯誤,對比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差異,比較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首先給學生預留了思索時間,再指名一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再利用幾分鐘分析其他知識點,讓課堂教學更完整。但被指名的同學講了好一會兒,卻因為聲音太小等原因表述得不夠明白。于是,微調預設,讓這位同學以“老師”的角色到講臺上去完成練習,經過教師的鼓勵,以及其他同學們的配合,這位學生順利完成了這項任務,課堂氛圍也異常活躍。這樣,通過不在預料中的小插曲,讓生生交流互動,推進教學過程。同時,由于是學生們自己思索分析而得出的結論,他們會更深刻地理解,更牢固地記憶。這樣,即便沒有根據預設教案完成教學進度,但關注了學生學習需求,提高了學生思維與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二、教師有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權威”,“高高在上”地來審視同學們的答問,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生會產生緊張感、畏懼感,不敢大膽發言,這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為有效教學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另外,從學生的角度看,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是鮮活的個體,有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有著自身的經驗與知識,有創造靈感,有思考、自學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能“獨霸”課堂,居高臨下,而需要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機會,由“權威者”轉變為“合作者”,從“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走下講臺,參與到學生學習中,適時點撥、啟發,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創造性與主動性,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光合作用”時,學生對這一知識已有所了解,也有比較成熟的思維與認知能力,雖然本課內容有一定學習難度,但教師稍加啟發引導,學生還是能夠自學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與大綱要求,運用啟發式、探索式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并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巧設教學情境,給同學們更多思索與探究的時空,讓學生更自覺地參與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發現知識,建構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與創造能力。比如演示有關動畫,生動再現光合作用的發現以及光合作用的過程等,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有關結論。同時,教師注意問題的自然引入和啟發。譬如,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是不會生成有機物的,為什么在葉綠體中卻可以進行呢?(因為葉綠體中的酶與色素起了作用)這樣,可自然提出色素問題,也讓同學們認識到在光合作用中酶與色素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避免注入式教學,可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本文來自于《新課程導學》雜志。《新課程導學》雜志簡介詳見)
三、連接課內課外,提升課堂效率
高中生物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生命現象以及生物活動規律的研究,和日常生活、環境保護、醫療保健等方面有著緊密的關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溝通教學與生活,連接課堂內外,從實際生活中找出與教材知識相對應的各種現象,并靈活搬入生物課堂中,增強知識親切感,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主動學習與探究,自然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光合作用”這一知識時,可引導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來解釋分析為什么蔬菜大棚通常做成無色透明的塑料棚;教學“呼吸作用”有關知識后,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人在劇烈運動后會感到肌肉酸痛等。這樣,結合實際生活經歷,可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學會運用生物學知識來解釋一些生活現象,獲得成就感。這樣,學生會更自覺地學習生物知識,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另外,新課學習之前,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初步感知知識,給課堂學習做好準備。或者課后活用知識進行實驗探究,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或者動手制作,感受運用的樂趣,提高知識運用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比如,學習選修課“運用發酵技術加工食品”后,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試著動手釀制葡萄酒、蘋果酒等果酒或者果醋,制作成功后,學生會非常有成就感,更有學習熱情,這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王加飛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