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帶來的主要問題
農村小學生源的城鎮化轉移,特別是農村生源就近向縣鎮及其城鄉結合部的轉移,有利于實現分散的農村生源集中化、規范化。有利于農村生源享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資源,實現農村和城鎮教育的進一步公平。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大量的農村生源向城鎮特別是縣鎮地區的轉移,給縣鎮基礎教育帶來了壓力等一系列問題。本文總結了以下幾點,現階段我國縣鎮基礎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1.大班化趨勢嚴重,縣鎮教育資源優勢無法體現。伴隨著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生源的不斷向城鎮化轉移,以及城鎮化本身帶來的縣鎮基礎教育生源的增加,使得我國縣鎮基礎教育面臨新時期的困境考驗。《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1至2009年分城鄉56人以上大班額班級數量統計顯示,2001城市為98100個,縣鎮為120431個,農村為174153個,農村大班化問題表現嚴重,但到了2006年,縣鎮的這一數據變為了161944個,明顯超過了農村的158487個和城市的92315個,直到2009年,縣鎮大班化傾向持續高于城市好農村。大班化問題中縣鎮已經替代了傳統的農村,成了重災區。大班化趨勢下,一方面,縣鎮基礎教育在校學生很可能因活動空間過窄等,引發壓抑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老師對學生也大多采取放任的態度,只重點關注少部分學習成績較好的優等生,而無時間關注成績較差的學生。這嚴重影響了縣鎮較之農村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優勢。2.農村學生安全問題。從農村到縣鎮就讀一般距離較遠,有些縣鎮小學為了吸引生源,采取有償或者無償接送的辦法,另一些學生則需要家里自行將學生送至縣鎮學校就讀。對于有學校提供校車服務的情況,在經費和無嚴格監管的背景下,極易出現校車質量不達標以及校車超載等現象,加之部分農村道路泥濘曲折路況較差,從而極易引發校車事故,對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帶來生命安全問題。對于由家長自行將學生送至學校的情況,安全問題更加不容樂觀。由于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多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的大多為年紀較大者,因而農村學生大多由其爺爺奶奶送至學校。農村交通工具簡陋,加之大部分學生的爺爺奶奶年紀較大,對交通工具駕駛不夠嫻熟,很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僅2007年到2011年12月五年間,我國就發生了48次惡性校車事故,48次惡性校車事故中,只有極個別發生在城市,其他大多發生在縣鎮,特別是城鄉結合部位接送孩子上放學途中,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線路成為校車安全事故的重點區域路段。
二、主要解決措施
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縣鎮基礎教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頭戲,由此引發的縣鎮基礎教育問題亟需解決。然而,基礎教育事關國家未來,并牽動著每一個家庭的心,需要各部門統籌兼顧相互協調,才能夠最終解決好基礎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此處僅就針對上述縣鎮教育在新形勢下產生的主要問題,特提出以下幾點應對措施。
1.重新定位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順應“城鎮化”背景下的時發表展需要,打破傳統以“城市為中心”的教育政策,讓有限的教育資源向縣鎮轉移,實現城鄉教育公平。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所占GDP比和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較低。1993年我國政府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直至2013年才勉強達到。對有限的教育資源如何能夠在公平的原則下高效率的使用關乎“中國夢”的實現。城鎮化背景下,縣鎮基礎教育在校學生數無論是絕對值還是所占比例都是重中之重。我們認為,只有加大縣鎮基礎教育投資和扶持力度,順應“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好的兼顧城鄉教育公平,真正讓有限的教育支出惠及大多數民眾。對作為過渡地帶的縣鎮基礎教育的投放,特別是城鄉結合區的教育建設,將同時滿足農村、縣鎮和城市的教育需求,中間(縣鎮)大,兩頭(農村和城市)小的橄欖式教育布局將是順應“城鎮化”發展的歷史必然,是實現教育本質性公平的必然選擇。
2.加大對于實用性現代教育技術的引用和應用,讓更多的縣鎮和農村學生認識和掌握更多的現代科技成果。農村基礎教育生源,對于現代科技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掌握。縣鎮教育作為城鄉教育的過渡地帶,承接著城鄉一體化的重擔。在教育技術應用中,應不斷加大現代計算機等先進技術的引用,讓農村生源接受教育的同時掌握和認識必要的現代技術,為其以后的發展和教育奠定良好的軟硬件基礎。同時,針對目前縣鎮基礎教育層面出現的“大班化”現象,教育部門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于此同時,學校作為教育的實施前線,應當鼓勵教育人員打破傳統是教育模式,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加大教育人員特別是教師對學生信息和教育信息的處理能力。
3.統籌使用農村和縣鎮各自所獨具有的優勢。一方面,農村的自然環境提供了教育所需的豐富、開放、開然、有趣的活動場所。教育工作者可以有傾向性的去利用農村自然環境加強對縣鎮學生自然知識的認識,可以組織學生到田間地頭體驗農村所獨具有的田間勞動、野外游戲、收集果實等活動。打破傳統死板教育模式的同時,鼓勵農村學生向縣鎮、城市學生講述農業、自然方面的知識,增加和培養農村學生的自信心和協同能力。另一方面,對于現代可以技術,農村學生總體欠缺,可以組成“一幫一”等形式,讓城市、縣鎮同學向農村的小朋友講述生活禮儀,學習現代技術知識等城市和縣鎮學生所擅長的知識理論和生活常識,增加城鎮學生“分享”的意識。通過農村和城市縣鎮學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加深彼此的友誼,在高興的氛圍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他們綜合知識的同時,更有利于緩解農村學生可能面臨的心理自卑感等心理問題。
三、結語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和城鎮聯系越來越密切,縣鎮作為城市和鄉村的紐帶,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主要的人員集散地,縣鎮基礎教育在校學生無論是總量還是所占比例都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無可爭議的重點,縣鎮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方向不僅影響其自身,同時關系到鄉村和城市的基礎教育未來走向。縣鎮特別是縣鎮結合部成為目前基礎教育生源的集中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跟隨時代的步伐,將資金和關注更多的流向在校學生集中的縣鎮才是目前的明智之舉,才能真正將城鎮化帶來的紅利平等的惠及全體民眾,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作者:王妍 單位:浙江蒼南新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