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道德教育論文
一、激勵與生態道德教育
激勵在生態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激勵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這樣的預期行為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出現了從低到高的頻率,這是產生積極性的主要途徑。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心理素質,并出現在活動積極、一絲不茍的要求,是努力進取的精神。因此,需要發展旨在調動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挖掘內部潛力,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激勵機制。科學地運用激勵作用,實現大學生道德教育目標。生態道德教育下的大學生,即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為基本目標,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信念,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意志,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工作者應激發學生的內部和外部,其他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融入他們的需求,以確保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的順利進展,完成每個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目標。
二、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1.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高品質的學生,擁有道德的高尚和能力的均衡發展等等培養需求,這也一直是黨教育理念的核心,但是,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道德哲學是由一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作為引導,這無法實現道德教育的生態效益。生態道德教育賦予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是遵循自然規律,探究并適度改造自然,積極創新、熱愛自然、享受生活。當大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各工作領域,更需要發揮自己的知識優勢。因此,作為新思想前沿群體的大學生更肩負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艱巨任務,不斷提升自我生態道德修養,生態道德知識與感受融入生態道德信念和意識,形成自覺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以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高度實現質的飛躍,最終使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升為動態變化的實踐,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實現。
2.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痛思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惡果,我們才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發展與自然恢復能力的不平衡,人類行為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對人類社會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是無限的。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考慮當代人的最大合法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保存為子孫后代的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它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和積極響應。生態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觀念和消費觀念,它是由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所提倡的。作為社會持續進步中堅力量的人才,需保證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求他們形成從社會發展角度出發的一個連貫的概念。高校教育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前沿陣地,是青年全面發展的基地,這就促使高校將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教育問題提上日程,這也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精神理念形成的重中之重。
3.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有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勇于把握時代的需要,適應人民愿望,造福人民。實踐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用創新的眼光看待宇宙萬物,不斷創新理念,探索事物規律,維護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逐漸下降,生態系統平衡性受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加劇,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地震、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出現漏洞等等現實問題,越來越威脅著人類的生活及生存空間,不斷沖擊平靜的地球家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有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勇于把握時代的需要,適應人民愿望,造福人民。推崇綠色消費、合理消費的理念,加強環境監管,維護良好的自然生活空間。
三、激勵在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科學運用
(一)遵循科學激勵原則
1.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契合。使用組合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精神獎勵為主,激發人們自覺調整的內在需求,并逐步改善需求的層次結構。馬克思將人的需要分為生存、享受、發展等需要;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這將需要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赫茨伯格則把人的需要按作用劃分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西方管理學研究涉及的需要理論讓我們了解:物質需要是行為的所有需求,但人民的需要與社會的發展相契合,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物質需要,進階到精神需求的發展趨勢。和物質需要相比,更富精神需要的人具有更大的激勵效應的基礎。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不僅要使用物質激勵,它按照生態道德知識儲備能力獎勵學習勤奮的佼佼者,采納經濟激勵措施,以調動學生學習生態科學知識的積極性;采用鼓勵和贊美、爭光形式激發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更要將兩種激勵方式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使受教育者通過強化內在激勵而自覺調整自我需要,堅定生態道德信念。
2.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相契合。外在動機即動機產生在外部,他們自身參與的活動所造成的影響,外界便會刺激本人形成對這種誘導力的興趣。需要教育者通過一定的組織手段和活動方式開展的激勵,如評選“優秀黨員”、“先進班級”等。內在動機是指人們在活動本身過程中感受到的興趣,活動來滿足人們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并且沒有外力的推動。這種自覺、自主的自我激勵方式往往激發出更大的力量,作用的時間更長。生態道德教育工作,工作者需要鼓勵采用傳統方法的教育,即通過各種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基于精神的獎勵來鼓勵多種形式的學生的具體表現,并充分發揮積極的外在動機。更清晰的是及時發揮內在動機的助力作用,加強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志,鼓勵大學生養成實踐的生態倫理行為。讓學生學習、實踐作為一種享受,從底部的內心,使教育對象產生一種內在動機,感悟自然的價值。在學習及實踐過程本身,可以更持久地保持它,使這樣的動機程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以保障大學生的實際效用,激勵有效的生態道德教育工作。
(二)創新激勵方式
1.目標激勵法。增強對學生的學習目標激勵,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科學知識水平。一是目標成就的激勵。在設置目標及實踐操作過程中,第一,設置目標需具體。學習計劃伴隨目標設置的明確程度而不斷完善。學校應該明確教育教學的生態知識結構,包括生態與環境科學,法律系統的知識,生態社區和生態系統間的關系等。第二,目標要有層次。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目標設置需做到由低到高、由近及遠,使學生在不同時期都有所收獲。第三,目標的不可變更性和可接納性。目標設定應該不會輕易改變,容易使學生喪失信心,致使自我效能減少;二是目標獎勵的實現。定期舉行生態道德類獎學金、優秀黨員等評定工作,輔之以證書、實物獎勵,保障了大學生學習目標實現的有效激勵。
2.情感激勵法。運用情感激勵生態道德教育,促使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的發展。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用自身的價值理想、內心信念來感化學生。只有教師自身衷于自然、情于自然、尊重自然,才使學生能夠心有所向、情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生的精力和熱情來發展和完善自我生態道德情感。其次,教師應適度表達期望。通過羅森塔爾試驗,教師期望學生能產生對學生自身具有的深遠影響,學生努力使自己可以成為老師的期望。因此,教師必須始終以充滿期待信念勉勵學生,激勵學生形成高尚的生態道德情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3.榜樣激勵法。我們可以運用啟發式教育,鼓勵學生堅定地保持生態道德信仰。使用這種啟發式的激勵動機,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認真履行生態道德義務,遵循與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一致的優秀道德激勵方式。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生態道德責任,堅定這份感受,并使其從感性認識跨越到理性認識。最后,效仿榜樣要避免走形式主義,教育形式和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切實將榜樣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心信念,自身踐行的生態道德實踐更應成為遵循這種精神指引的成果。
4.競爭激勵法。我們更要學會利用競爭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其強烈的生態道德意志。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大學生在使用競爭法時,應注意:一是明確指導思想與目的,幫助競爭者明確競爭的目的是增強履行生態道德義務的勇氣,這是發揮競爭激勵作用的前提;二是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明確的競爭標準,這是促進競爭激勵順利進行的保障;三是明確競爭與合作這對辯證統一關系,了解二者間的相互聯系,會更完善我們面對困境的心理應對機制,不驕不餒、勇往直前。(本文來自于《經濟師》雜志。《經濟師》雜志簡介詳見。)
5.獎懲激勵法。掌握獎勵和懲罰的科學利用,以促進生態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一要堅持獎為先,懲為輔的準則。獎勵這種正激勵的方式,可以直接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而懲罰這種負激勵方式,易誘發挫折心理體驗,所以將懲罰作為獎勵的有力補充,會事半功倍;二是注意獎懲的適度性。如果嘉獎過度,便會觸發學生的僥幸情緒,不利于教育的發展。如果過分責罰,會增加挫折行為的出現頻率;三是注意信息的有效公開,即及時反饋獎懲信息。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指出,加強及時的反饋,將大大提高激勵效果。有效的信息反饋,將增強學生維持良好行為的自信心,降低非期望行為的出現。這樣,實施獎懲激勵便會保障生態道德行為發生的持續性。
作者:劉曉黎 邵秋男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