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靜脈留置針穿刺及其護理方法
兩組均由操作熟練的護士操作,穿刺一次成功。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2次,皮膚消毒范圍8cm×8cm以上。對照組在穿刺成功后用無菌透明貼覆蓋穿刺點,隔日更換透明貼1次,如發(fā)現(xiàn)穿刺點有滲血、滲液時或貼膜松動應立即重新消毒并更換貼膜。試驗組在穿刺成功后先用呋喃西林貼覆蓋穿刺點,外加無菌透明貼覆蓋,隔日更換呋喃西林貼及無菌透明貼1次。觀察記錄兩組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和程度、留置針使用時間。
1.2評價指標
靜脈炎的評定根據美國靜脈輸液協(xié)會3級評定標準。Ⅰ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采用秩和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討論
置管時,病人皮膚的完整性被破壞,皮下自然形成一條隧道,為細菌的入侵提供了通道,如果穿刺前皮膚消毒不嚴格或操作不慎,留置針穿刺前已被污染,細菌易經皮膚創(chuàng)口處侵入,留針期間更換保護膜或肢體的活動會引起針梗移動,細菌經留置針皮膚創(chuàng)口處入侵更容易。有研究表明,細菌培養(yǎng)陽性病人皮膚穿刺處均有紅、腫,穿刺點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與針尖培養(yǎng)細菌結果一致。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異常、機體抵抗力低、防御功能減弱,增加了靜脈留置針感染的危險,置管病人更應該重視穿刺部位的皮膚消毒及護理。
呋喃西林貼中間附著的紗布浸過呋喃西林溶液,呋喃西林抗菌譜較廣,對多數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均有作用,其作用機制為干擾細菌氧化系統(tǒng)而起抑菌作用。紗布能吸收一定量的創(chuàng)口滲出液,保持創(chuàng)口干燥,減少細菌滋生,從而有效地防止穿刺口感染。此方法降低了艾滋病病人因進針處感染而致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從而延長了靜脈留置針的使用時間,減少了反復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且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覃勇新 曾慧頻 曹權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zhí)夺t(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