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演講稿
這次會議主要任務是,總結建設經驗,推廣先進典型,研究部署今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社區建設工作。剛才,大家參觀了城市社區現場,觀看了農村社區建設專題片,聽取了經驗介紹,表彰了先進單位和優秀個人,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責任狀。這次會議得到了省民政廳的大力支持,副廳長專程參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對社區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明晰方向,針對性和指導性都非常強,我們深受鼓舞,也增強了信心,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謝!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區已經成為促發展的基礎、保民生的依托、抓穩定的源頭。對黨來講,鞏固政權的根基在社區。黨的方針政策,無不通過社區貫徹落實下去,社區作為居民自治組織,在培育社會協同主體、調動公眾參與等方面,也具有獨特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肩負著夯實黨執政基礎的重要使命。對政府來講,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政府關于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最終都要落實在社區、反映在社區,社區建設成果也直接關系到群眾幸福指數。只有不斷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建設水平,才能更好地增進城鄉居民福祉。對全社會來講,維護穩定的重心在社區。“風起于青萍之末”,所有社會矛盾苗頭最先在社區反映出來,社區是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只有充分發揮好社區“減壓閥”作用,將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總之,社區建設與政府工作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密不可分。
國家和省對社區建設高度關注。去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國家“十二五”規劃也把社區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提出了完善社區治理結構、構建社區管理和服務平臺等重點任務。省委省政府將社區建設確立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年、年連續出臺社區建設相關文件。去年8月和9月,國家和省還分別在和召開了全國社區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和全省社區建設工作會議。這些都說明國家和省對社區建設都十分重視,各地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人力、財力和物力推進社區建設。
從我市看,社區建設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城市社區建設達標率、農村社區建設啟動率不斷提高,區打造農村“五型”社區,成為全省典型,被評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發展、等21個社區被評為省級優秀社區,市和區被評為全省社區建設工作先進縣。但社區建設才剛剛起步,還面臨許多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可概括為四方面矛盾:一是經濟社會加快發展與社區管理水平滯后的矛盾。隨著改革深化、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更多“單位人”成為“社會人”,給社區管理提出了新課題。城市面貌雖然有了很大改觀,但一些社區及居民小區環境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與城市整體形象極不協調。二是居民多元化需求與社區公共服務不足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性趨勢,從單一的生活需求,向公共治安、生態環境、醫療保健、公用設施、文體活動等綜合需求轉變,而社區服務跟進不及時,遠遠滿足不了居民需求。三是管理服務拓展與社區能力建設落后的矛盾。當前,社區管理和服務任務日益繁重,有些屬于職能部門的工作也硬壓給社區,加上目前社區綜合能力建設相對滯后,影響了社區的工作開展和服務水平,居民對社區也缺少認同感和歸屬感。四是政府機構改革與社區管理體制不順的矛盾。隨著機構改革不斷深化,政府的一部分社會職能轉移到社區,但職能部門在向社區交辦工作時,沒有賦予社區相應權利和必要保障,存在社區工作“責權利”不對等問題,社區與政府相關部門、物業管理企業、業主委員會之間關系也有待進一步理順。
總之,社區建設工作十分重要,也非常緊迫,特別是我市正處于加快發展、加速崛起的關鍵期,各種利益訴求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社會管理也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加強社區建設意義重大。前不久,我到區調研時看了6個社區,總體感覺區農村社區建設抓得較好,城市社區雖然起步較早,但硬件設施有的還沒有達標,其他縣(市)也存在這方面問題。因此,我們要突出硬件設施,推進社區建設,實現提檔達標。今年年底前,各縣(市、區)城市社區66%以上要建成達標社區,建成1個以上精品社區和1個以上示范社區,70%的村要啟動農村社區建設,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任務指標。下面,我就如何抓好社區建設,講五點意見,概括起來就是“三個確保、兩個提升”。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有處議事。辦公和服務用房是社區建設的載體和依托,沒有這個硬件,社區建設就失去了基礎。總體上看,我市城市社區基礎建設明顯加快,19個社區達到了省級和諧社區標準,并形成了一批養老型、平安型、文明型、互助型等特色社區。但一部分社區基礎設施仍然落后,辦公和服務用房還很緊張,老年活動場所也嚴重不足。目前,只有市建成了幾個精品社區和示范社區,其他地方都沒有。剛才,我對今年社區建設的達標率,以及精品社區和示范社區數量都提出了具體目標。各縣(市、區)要樹立“窮盡一類”思想,竭盡全力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的城市小區,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20平方米標準,將社區公益用房和服務場所建設納入整體規劃。新建的住宅小區,要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將社區用房一次性規劃到位,要求開發商預留出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并及時移交給社區。規劃、建設、房產等部門要嚴格把關,對沒有完成社區用房建設的住宅小區,堅決不予驗收。同時,搞好室外活動場所、健身器材及綠化、美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建成的城市社區,要在提檔達標和設施配套上狠下功夫。現已達標的社區,在完善公共服務大廳和黨員活動室、文體活動室、社區圖書室、日間照料室“一廳四室”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慈善超市、便民服務室、法律援助站等場所,新增一批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社區,1000平方米以上的示范社區。未達標的社區,要通過新建、改建及調劑置換、購置合并等形式,加快社區“兩房”建設。在這方面,市探索出了好經驗。近年來,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19個城市社區全部達標,建成了4個精品社區、4個示范社區和一處42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區今年也加大了城市社區用房建設力度,計劃完成6個社區的建設改造任務,其他地方也要結合實際,多想辦法,集中力量,新建和打造一批精品和示范社區,盡快實現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