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一、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源起
西方文藝復興以后,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征服、控制自然的信心增強了,并且產生了以人為中心,主宰自然的信心增強了主宰自然萬物的觀念。人們出于集團或個人局部的、眼前的私利去占用、征服自然,帶來了大量的廢渣、廢氣、廢水,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自然資源,而且污染了自然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生存環境的惡化與自然資源的匱乏使人們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因此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可以說設計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作為容納人類主要活動的建筑環境,其建造、利用和管理的過程中都在不斷的消耗各種資源,因此將可持續發展觀念注入到建筑建造和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建筑環境中木資源的應用
木材作為一種常用建材,在建筑本身及建筑外環境和內環境中都得到了大量的運用。隨著新型建材的誕生和建筑尺度的不斷擴大,木材雖然不再像以往那樣常常作為建筑的主體結構和材料,但是最為一種能帶給人們親切感和美感的材料依然大面積地使用在建筑立面及細節部分。而歐美一些國家與機構正致力于對木材進行改良,使得木結構能夠適用于大尺度的商業及公共建筑,比如加拿大的木業協會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將重木結構應用于大跨度的娛樂中心、社區禮堂和高校建筑甚至學校的走廊及體育館中,在高效利用木資源的同時也創造出了具有獨特美感的建筑空間。
三、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原則
正因為木材資源在建筑環境中的普遍使用,因此如何實現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關乎到當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以及如何創造更宜人居住環境的大問題,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條原則。
1.適宜技術原則
與生態經濟學相適應,生態建筑并不刻意追求大型化和復雜的技術,并對高科技的未來持謹慎態度。它提倡人性化的技術路線,傾向對環保有利的技術和適宜技術。在能源的問題上,它認為走軟能源道路才能擺脫能源危機,即更有效地保護和利用能源。[1]生態的建筑設計理論的思想源泉來自富勒的“少費多用”,其基本特點是對效率和技術的關注。現代建筑在發展進程中這種思想逐漸完善,并開始更多地關注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對木材在建筑環境中的技術關注也應該轉向適宜技術。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體系是很注重務實的實用性的技術體系,非常注重建筑結構的真實性表述,與此相應的是中國傳統建筑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物。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技術運用的選擇性也是形成不同地域風格的重要誘因之一。住宅建筑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結構合理,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適宜技術。其構筑類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在線性的歷史發展,又跨越地區的限定。[2]另外,中國木構建筑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追求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恒。無論什么類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
現代社會是多種技術并存的時代,人們對技術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單個技術與多種技術的本身,通過有機綜合的技術應用,結合地區差異性,要求建筑師依據本國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多層次的技術結構”,綜合利用“低技術、中性技術、高技術”等多種技術,選擇適宜技術來進行建筑創作。目前生態建筑依靠得最多的卻還是高科技,如太陽能光電池系統,電子計算機,生物科學技術,材料合成技術,信息技術,資源替代技術,建筑構造措施等。但高技術帶來的高成本,也給生態建筑在中國的推廣帶來了困難。也就是說,光依靠高技術發展生態建筑,是有限的。高技術的發展,本身也或多或少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從宏觀上來講,是否生態就很難說;而從西方學來的生態設計技術,是否適合我國的環境(這里的環境不但包括不同的自然環境也還有人文環境、經濟系統),是否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拍都很難說。我們在發展和應用高科技的同時,也應該挖掘傳統建筑中的生態設計思想,這樣才能取長補短,使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更好地協調。[3]
因此,對木材在現代建筑環境中技術的研究不能缺少對傳統木構建筑的適宜技術研究,傳統木構建筑適宜(或低)技術與現代生態建筑高技術一道構成了全面完整的當代生態建筑技術。
2.地域性原則
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地區差異又十分巨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氣候條件、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城鄉發展與經濟發展、生活水平與社會習俗等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是全世界各大國中地區差異最大的國家。同時,社會階層的分化,造成了對建筑、住區和住宅的不同需求和因此而不同的建筑標準。一方面要在生態技術策略上要考慮“因地制宜”,在傳統技術策略、中低技術策略、高新技術策略中采用適宜技術策略;另一方面在評估時也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宜作縱向比較,看發展;橫向比較要在相同或相近條件下進行。
建筑環境中木材的生態選擇有重要的地域因素。從對土、木、石等傳統材料到混凝土、鋼等現代材料的剖析中可以發現,某些類型建筑在特定地理環境中具有高效的生態合理性,如可以進行改造的傳統木構建筑、潮濕氣候下的干闌建筑。西南地區的一些建筑師對彝族土掌房地的結構形式進行充分的研究,并用現代技術加以改進,建造出適合地方氣候,地方材料的現代生態建筑。同時,木材的“短線循環”生態消費模式是木材生態選擇的核心因素,也是木材所表現的地域特征。我們對當地材料、當地建造技術的分析提煉、綜合運用,將使我們獲得更多關于木材的生態適宜技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