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醫學科技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組患者72例,均為本院收治的耳鳴患者,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耳鳴的診斷標準選擇納入,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齡15~75歲,平均(35.2±5.9)歲。腦力勞動者48例,體力勞動者24例。單耳35例,雙耳37例,共計109耳。病程1個月~4年,其中與情緒有關或情緒因素誘發者10例,噪聲因素14例,病理因素36例,藥物中毒5例,突發性耳聾7例。其中36例采用西藥常規治療及微波療法(對照組),36例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治療(治療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患耳、病程、致病因素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方法
包括體格檢查、病史采集、小腦腦橋角與內聽道的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可了解內聽道有無占位性病變)、前庭學和聽力學檢查。耳鳴聲的響度和頻率,可用響度平衡實驗測定,或者用掃頻聽力計上的寬帶、窄帶、純音或噪聲進行測試。耳鳴病史應包括其性質、部位、程度和病程、既往用藥史,以及與生活習慣、周圍環境與飲食之間的關系等。
1.3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治療。凡用來緩解突發性耳聾的藥物均可試用于耳鳴的治療。主要藥物有:血管擴張劑(靜脈滴注復方丹參或654-2,口服西比靈或敏使朗)、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精神安定、鎮靜劑、神經營養藥(口服都可喜),地塞米松,靜脈滴注后改口服至停藥,靜脈滴注VitC,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維生素B1、B6、B12,鈣離子拮抗劑,抗病毒劑(靜脈滴注及口服阿昔洛韋)。治療15d;②治療組: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的方法,取穴天宗穴,用5ml注射器抽取藥物川芎嗪80mg,常規消毒天宗穴局部皮膚后,進針點選于該穴或其敏感痛點,得氣后,回抽無血,然后緩慢注入藥液,起針后為防出血可用無菌棉球按壓片刻。兩側穴位均注射,每側穴位注40mg;注射后可外貼麝香壯骨膏以增強療效,1次/d,5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兩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注意調節患者的情緒。
1.4療效評價
①痊愈:耳鳴癥狀消失,且3個月內未復發;②顯效:耳嗚明顯減輕,夜靜時可聞,基本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自覺耳嗚癥狀減弱,耳鳴由持續性轉為間歇性,能忍受,較少影響工作及睡眠;④無效:耳鳴幾乎無減弱甚至加重。
1.5統計學方法
用SPSS11.0統計軟件。記數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患者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為91.7%(33/36)顯著高于對照組75.0%(27/36),P<0.05。
3討論
耳鳴的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是十分明確,其病因十分復雜,主要有病理因素(全身性疾病)、神經衰弱和身體虛弱、耳部疾患、頸部疾患以及藥物中毒等。文章中患病因素主要和患者的病理因素(50.0%)、外部環境噪聲因素(19.4%)、情緒因素(13.9%)有關。耳蝸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產生耳鳴的病理因素有:當腎病、肝膽疾病、糖尿病、結核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導致全身功能紊亂。天中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于天。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可經此穴位進行藥物治療。川芎嗪為中藥川芎的有效成分,它是從傘形科蒿本屬植物川芎根莖中提取分離的生物堿單體,具有較強的心血管系統藥理作用,它可以強心、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與激活、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通過天宗穴注入活血行氣的川芎嗪,加速氣血調和通達,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從而使內耳微循環得到改善,達到治療耳嗚的目的。文章結果表明穴位注射川穹嗪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1.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綜上所述,川穹嗪穴位注射治療耳鳴的臨床效果較好,操作簡單,不良反應較少,安全可靠。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