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教學改革問題探討
一、經濟管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傳統的教學往往更重視知識內容和結構的形成,對學生思考能力全面發展的追求往往較低,與此同時素質教育已經成了全民的訴求。這種與大眾要求差別較大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生家長,大眾心理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喪失,家長感到不理解,大眾對大學教育感到失望。為了改變人們對大學教育的不認可教學改革必須要貫徹到底。觀念的改變是經濟管理教學改革的主觀力量。無論我們承認不承認,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管理尤其嚴重,商場如戰場,只有高素質的高層次的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才能適應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要求。在這一方面除了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程度要求加深,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科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強的人更具有優勢性。基于此,我國經濟教學的重點必然要發生轉移,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這些對學生的自我發展以及經濟管理這一學科的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經濟管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1.課程設置的變化
當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開設經濟管理類專業通常在課程中設置為公共課,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但四者之間的比例不夠優化。選修課在課程比重中所占比例太低。而選修有利于學生們接觸到不同的學科,多種多樣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們建筑起自己的知識框架,遇見問題時才能有寬闊的思路,而經濟管理專業這一學科的學生將來必然要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被框架的頭腦才能理智從容的面對各種突發狀況。而重視專業知識的講解的大學課程給了學生們深厚的專業素養但它也會框架住人的思維,規則至上的思考方法影響著學生們的每一時刻。課程設置是畢業生能力不夠適應社會需要,公司需要的重要原因,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加強,忽視選修課不利于各種學科內容的交融,不利于單門學科的內容多元話,不利于畢業生素養與工作要求素養的接軌,面對這一突出問題,看似只要調整課程設置就可以解決,但徹徹底底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就比較大了,它需要學生們的重視,但學生重視的背后則是學校考核制度的改變。只有通過學校制度的改變才能使課程設置更具科學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培養目標應發生變化
我國當前普通高等院校中對經濟管理學類的培養目標并不貼近社會實情,不是過高便是過窄。同時,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多,這一情況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形式越發嚴峻。但反觀社會現實,我國當前處于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發展調整轉型對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多,這種不對等的關系更應讓我們反思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社會對高級專業人才需求,但對寬領域,多層次的人才需求更大,只有認識到這一情況,調整對人才培養這一方面產生的誤區。培養高層次,多方面的應用性人才對畢業生將來就業以及這一學科的全面將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目標設置的更高但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的人在一畢業就成為高管,不用在基礎職位上奮斗。預期和現實相差太大,使得學生們壓力加大,不利于職業發展。眼高手低我國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的一個缺點正是因為培養目標過高而產生的。只有改變培養目標才能使得畢業生更能適應在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色,為自己的長遠發展創造機會。
3.教學方法應進行調整和改變
雖然教學改革這一口號在我國高校中從未停止。但“灌輸式”這一教學方法從未退出過歷史舞臺。這種教學方法會減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們的思考代替了學生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依賴心理也會加重,任何事情都希望有人來幫助自己,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紙上談兵層出不窮,而一旦實踐或走上了工作崗位就會發現老師講到的內容并不實用,沒有自己的思考模式,遇上問題只能照搬前人經驗。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對學生將來的自主發展產生極大的不穩定性,教學中缺乏了對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及引導,這種教學方式必然不利于經濟管理教學的發展,所以當前教學方式應發生變化,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掌握方法,點到為止,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掌握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做不僅有利于高校中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教學方法的調整和改變不僅對學生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要求,對我老師的能力也有極大的要求,雖說是弱化了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但用更少的時間,更少的一語言來講述一個問題更是強化了對老師的要求,所以,若想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得到調整和改變,學校也要加強對老師的要求和管理。
4.學習時間進行調整
課堂學習為主的學習時間雖然可以保證學生可以跟隨老師步伐了解到更多知識。但就經濟管理這一學科來說,它是一門開放的需要人進行獨立思考的一門學科。所以這種以課堂學習為主的封閉式教學并不利于技能的掌握。不否認,有些課程中老師會組織學生們參觀、實踐或進行社會調查,但這些活動只起了點綴性作用'。學生的課外時間應該得到充分利用。它大體上應是由學生自主支配的,但老師應該進行引導,使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多從事于專業相關的實踐,或者同學們應該相互交流加強對課上學到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這種在課上時間外的學習往往更有利與學生能力的提升,思維的擴展。所以應適當對學習時間進行調整,促進學科學習進程完善。
5.專業學習中起主導作用的一方應發生變化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力量是老師的講授,這看似合情合理,有利于建構起學科的系統性和嚴謹性。可久而久之,它不免會陷入紙上談兵的誤區,畢竟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自己進行思考,有時會顯得呆板降低學生的趣味性,而經濟管理這一學類的畢業生,將來是要投身與經濟的浪潮中,經濟起伏跌宕,商場風起云涌,一個呆板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學生顯然不能適應這一氛圍與環境。所以我們應該反思這一情況,不要讓老師的思維取代學生的思維,不要把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改變學生被動、機械式學習的狀況。老師應變為課堂上的配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老師在提出問題以后,不一定能提出解決方案,畢竟這種經濟問題,從來沒有最正確的方案,只有更合適的方案,在這種思考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風格和模式這在將來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大學的學習并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學習,它更應該是一種學習能力的掌握和獲取。只有掌握了這種能力,才能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性,學習到的知識是會忘記的,但學習的能力是不會退化的,這種方式的改變,便是要更大程度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自覺一旦培養,往往能使得學生受益終生。
6.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往往更重視經濟方面的學習,如市場投資,人才管理等經濟這一框架內內容的學習,但其他學科類知識的更能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取得先機。如數學,學習數學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往往思考問題更為一針見血,數學思維在于理智,客觀和嚴謹,這種思維方法經濟管理類同樣需要。如心理,經濟管理需要接觸方方面面的人,心理學的人往往更擅長與人交流,解決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一能力會為職業生涯中人際關系的處理等產生巨大的益處。如會計,經濟管理將來可能會面對多種多樣的財務報表,基本的會計知識有利于自己在每一個層次的管理中都掌握絕對的主動性但是,一個人的經歷必然有限,人們在專業學科學習。之外,不可能會有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各種各樣的學科,所以,這些就需要我們在改革中看清重點于方向。給學生提供清單和列表,要求學生們廣涉獵的同時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進行研究和學習。
7.考核手段應更為合理
經濟管理這一專業目前我國的考核方式總是有些單一,閉卷筆試,知識性考核,題型固定而單一使得考試的反饋作用和引導作用有所降低。基于此,考核手段應該也必須要發生變化,經濟管理學類的老師應加強于學生的互動性,確保在考核中學生也可以成為參與者,如項目考核,模擬實踐,臨發事件分析等這樣多種形式的考核制度,在考察學生能力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過程。每一個學科中各方面內容都有輕重之分。經濟管理學科也是,考核中應輕重有序,重點考核的方面應更為嚴格,不能流于程序,這樣才能得到學生們的忠實,使學生在這一準備過程中專業素養得到提升。所以經濟管理這一學科若想得到長久的發展,必須把學生帶入到考核這一環節中,嚴明有序,使其發揮應有的效力。
8.改革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的迅速騰飛,政治改革的不斷進行,使得我國的社會狀況不斷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管理這一領域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無論是人才素養要求,經濟掌握水平,或是專業知識的擴展加深,經濟管理這一學科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改革是必然要發生的,但確不可以滿足,停下改革的步伐,真正的改革是不停下改革的步伐,這樣才能得到市場的檢驗,得到市場的認可。經濟管理類專業改革與時俱進,才能為個人發展提供機會,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為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所以經濟管理類專業改革必須要與時俱進。
三、結語
任何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經濟管理教學改革也是如此。現如今,教育改革已成為了大眾的呼聲,經濟管理這一學科既有學科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學科的特殊性,在改革的過程中,它既有于教學改革的通用性,也有屬于自己學科的獨立性。改革說到底是為了這一學科更好的發展,所以無論如何改革,都應該服從于它的學科要求,經濟管理于社會經濟等關系較為緊密,在這一改革中,務必要聆聽時代的聲音希望我們的經濟管理改革能與時俱進不斷為學科發展,學科學生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應有的推動作用。
作者:歐陽勝 單位:吉首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