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喜歡教材中的外國文學思考
在編排教材時,教材編排者力圖通過介紹一系列優秀外國作品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學的興趣,以便從中汲取優秀的養分,此種用意無疑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并非如此,面對著浩瀚的外國文學寶庫,我們的學生卻入寶山而空手而歸,有的甚至連進都沒有進去。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損失,這種偏頗缺失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學生覺得課本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難以親近?在很長一段教育實踐中,我一直關注著這一問題。
一、客觀因素
1.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對課本中某些外國作品難以理解或難以引起共鳴
比如,在上外國詩歌單元的時候,不少學生向我反映,認為外國人寫的詩歌最沒勁了,其中也包括班上幾個語文功底相當不錯的學生。“為什么覺得沒勁?”“看不懂,亂七八糟,說什么都不知道?!贝宋粚W生針對普希金的《致大?!窇崙嵍劊骸罢n本上的外國詩歌讀起來沒什么味道,太直白了,語言一點也不含蓄,感情抒發也顯得粗糙,什么都掛在嘴上,還是唐詩有味道,我不喜歡外國的。”中西文化確實存在差異,西方人尚形象,東方人重蘊藉;西方人感情表露直白,東方人則顯得含蓄深沉。這些特征也反映在文學作品上,引起中國學生閱讀上的不適應。
2.由于中西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以及翻譯工作者個人水平等因素制約,翻譯出來的外國作品在語言上多少存在著一些不足
比如指代上的含混不明、個別字詞生澀別扭、多重復句的連環使用、關聯詞的層出不窮等,這一切都使學生感到頭昏腦漲,無心于外國文學的學習。在課文《鳥啼》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在第一遍看課文時根本沒有看懂,雖然課文中的每個字都認識,但不知道在講些什么。第二遍、第三遍時也只是朦朦朧朧、一知半解,真是霧里看花,始終沒有看明白。
二、主觀因素
1.教師方面
(1)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以考試為指揮棒,考哪指哪,主觀上輕視課本中的外國作品。除了極個別經典篇目在考試中偶有涉及,幾乎很少有考題是直接出自外國作品的。既然可考性不大,而且學生似乎也不大愿意學,一些教師也樂得輕松,何必花大力氣做無用功呢?于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讀讀、看看、提提,就草草收場了。這樣的做法短時間內似乎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時間大大節省了,學生分數也上去了,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不負責任的教法把學生的興趣扼殺在外國文學殿堂之外,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素質的提高,最終也將影響成績,是得不償失的。
(2)由于教師個人對文學作品各有偏好,學術水平有高有低,知識面有寬有窄等原因,使得教師自身對課本中的外國作品也沒有吃透弄通,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很難有所發揮。于是,對學生有疑惑的關鍵部分采取回避的態度,學生有想法需要展開的部分則簡化處理……長此以往,學生對外國作品的熱情在枯燥無味的日常教學中被消磨殆盡。
2.學生方面
(1)學生心理因素。①應試型心理。迫于升學壓力,學生哪門學科分數提高得快,就鉆哪一門。語文工夫在平時,要靠長期的積累,考試分數上的提高不如理科明顯,不少學生認為在語文上花大力氣和不花力氣分數相差也不大,不如多留點時間做數學、英語習題,形成了一種重理輕文的心態。整個語文學科尚且遭此冷遇,更不必說其中分量輕的外國作品了。②唯我型心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于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讀書。作為讀者個體,希望多讀到些符合口味的文章本也無可厚非,但是,有的學生卻把閱讀上的偏好無限放大,變成一種不可理喻的固執。對于他感興趣的課文,可以讀得很深,比如某些學生對古詩詞十分著迷,讀起來如癡如醉,但對于不感興趣的課文,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之類的外國作品,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否定。③閱讀心境的影響。學生閱讀應該是在一種平和的沒有壓力的心境下進行,如果心頭背負著一塊大石頭去閱讀,能讀出趣味、讀出哲理來嗎?有些學生說其實平時挺喜歡看外國文章的,但一旦選入課文就覺得興趣大減。為什么呢?原因在于教師提的要求過多,既要領會思想又要品味語言,還得揣摩特色,使學生一上來就感受到一個“怕”字,接著便是“煩”字。既讓學生去“親近”課文,又提出一些“難堪”的要求,學生會認為你“心懷不軌”,反而會產生一種抗拒、不合作的情緒,這又何苦呢?我們不妨采取老子“無為而治”的做法。
(2)從學生的知識構成看,閱讀量小、知識面窄是現代高中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平時很少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腦子里有限的文學常識還是靠中考復習時強行灌塞入腦的。這樣的記憶不可能深刻,形成的語文知識體系也不可能常用常新,日益豐富充實,只會越用越少。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學生對于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例如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常識一無所知。
(3)從學生的學習習慣來看,在小學、初中養成的被動學習習慣日益暴露出弊端。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在講臺上賣力地“演出”,而臺下的“觀眾”卻神情茫然、心不在焉,甚至還有個別學生打瞌睡。相對課本中的其他文章來說,外國作品因其語言風格上的特殊性而更加難讀、難懂,如果沒有預先對文本進行了解,文章本身再好,教師講課再精彩生動也沒用。這種狀況下學生學習外國課文的確如墜迷霧之中,想不厭煩也難。不論是客觀還是主觀原因,都使得外國作品與學生之間始終有著一層隔膜,雙方很難進行更深層次的親密接觸。如何消除學生對外國作品的陌生感,改變態度,變排斥為接受甚至喜歡便成了擺在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作者:黃素芳 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錢庫高級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