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太奇藝術是電影藝術中最為重要的藝術手法,魯迅小說中就運用到蒙太奇藝術手法,如根據鏡頭長短控制快慢的節奏蒙太奇,突出人物思想的思維蒙太奇,采用倒敘、閃回的敘事蒙太奇等。
關鍵詞:魯迅小說;節奏蒙太奇;思維蒙太奇;敘事蒙太奇
《齊魯學刊》(雙月刊)于1974年4月創刊,是曲阜師范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多年來,《齊魯學刊》始終遵循“立足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故鄉,突出孔孟儒學齊魯文化研究,重視社會科學基礎理論探討,堅持雙百方針倡導創新求實”的辦刊宗旨。
魯迅作為現代文學的第一人,率先開啟了白話短篇小說的新路子,是偉大的文學家與思想家。作為一代大家,時至今日對魯迅相關的研究,已層出不窮,但對于電影與魯迅方面卻研究甚少,只有張曉英的《簡論魯迅小說<示眾>的電影化手法》、陳衛平《論魯迅的電影眼光》、余新明《論魯迅小說的電影式技巧》等。而魯迅藝術趣味的廣泛性與復雜性,“使得我們從電影技巧的角度來考察魯迅小說,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有益性的,有助于我們從新的角度去審視魯迅小說,去發現一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
東西。”
魯迅對電影是極為關注的。早在左翼作家涉入電影界之前,他就翻譯過日本電影學家巖崎超的《現代電影與有產階級》。同時,魯迅非常喜歡電影。在他的日記中,曾寫道,一個好的電影有時會看上兩遍,而遇到不好的電影時,他會中途退出又去看另一個電影。在他重病期間還看了蘇聯電影《復仇艷遇》后,情不自禁地給兩位朋友寫信,極力稱贊,并推薦他們“快去看一看”。電影作為舶來品,宣稱“拿來主義”的魯迅,對電影藝術技巧有所借鑒。而蒙太奇藝術又是電影藝術手法中最為重要的創作手法,在他的小說中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蒙太奇式技巧。本文以魯迅小說中的三種蒙太奇手法:節奏蒙太奇、思維蒙太奇、敘事蒙太奇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魯迅小說中的蒙太奇藝術。
一、魯迅小說與節奏蒙太奇
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由法語音譯而來,發展成為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核心理論和方法。蒙太奇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現電影藝術,導演可能按照劇本分別拍攝很多鏡頭,然后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剪接在一起。蒙太奇主要分為節奏蒙太奇、思維蒙太奇與敘事蒙太奇。魯迅小說中運用蒙太奇手法,而使他的小說更具電影藝術與文學融合的魅力。
節奏蒙太奇,是蒙太奇手法中最原始、最簡單的一種技巧形式,它根據鏡頭內容所激發的心理興趣程度來涉及鏡頭的長度,營造一種影片節奏感。通常節奏緩慢,會使人感到一種壓抑感,而節奏越來越短促,則會給人帶來不斷增長的緊張感。魯迅的小說中大多是中短篇,因為中短篇的短時高效,感染力強,給人以緊張感、震撼感。如在《狂人日記》中,借助“狂人”的口吻記錄了他沒有時間沒有地點的十三則日記,日記長短不一,都是在向讀者傳達狂人的內心思想,這篇小說中的整體敘事節奏短促急切,十三則日記圍繞“吃人”的主題,涵蓋了很多內容,如趙家咬人的狗、趙貴翁想謀害“狂人”、狼子村的佃戶吃尸體……透過這樣的敘事節奏,作者傳達出狂人內心的恐懼,也使讀者震撼于狂人的“吃人世界”。
在節奏蒙太奇中,緩慢感則可以加重小說的壓抑感、滯留感,在《示眾》之中,情節故事很簡單都是圍繞著砍頭的一個場景,在這個事件下,每一個看客的反映都不盡相同。在整個故事下,節奏變化并不大,初讀這篇小說時,不免覺得無聊備至,但細想起來,卻驚嘆魯迅的筆法,覺察中國國民的麻木不仁。一個殺頭的場景,同樣的節奏氛圍,在此卻描述了不同人物的表情,一個狹小的場景,緩慢的節奏,容納了許許多多身份不同、動作不同的人群,人與人的時間在凝視犯人與被別人凝視中靜止,從而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麻木的絕望感,無聊之至的“看客感”。
二、魯迅小說與思維蒙太奇
魯迅小說中也常通過小說中主人公的思維,來更好地傳達作者的思想,這也就是電影中的思維蒙太奇。“思維蒙太奇的技巧表現的目的是在美學范圍內,從心理出發,它意味著將許多旨在向觀眾傳達一種多少是明確而普遍的觀點或思想感情的鏡頭接在一起。”
在《藥》中,夏瑜作為革命者妄死,華小栓因癆病而死,他們都葬于西關外的一塊土地,清明時節,夏四奶奶為夏瑜上墳,可忽然見到“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魯迅用夏四奶奶慘白的臉色,傳達出夏瑜的妄死并不被世人,包括自己的母親的理解,他的死并不能讓喚醒世人戰斗精神,反而讓母親感到羞愧。而到文章后面,她們看到了花環,“花也不是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華大媽忙看他兒子和別人的墳,卻只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著。”華大媽的神態傳達了另一種羞愧,為自己的兒子墳頭一無所有感到無聊惶恐,魯迅用兩位母親先后不同的神態,表現了內在的思想,即革命者的犧牲并不是妄死,革命的希望仍在,前赴后繼的重任仍在。
《阿Q正傳》中關于阿Q對革命的幻想,“東西,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趙司晨的妹子真丑。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阿Q的思維里認為革命所能獲得的金錢、女人等,表明他并沒有真正理解革命的意義,而是為自己的利益謀劃。在這篇小說最后,阿Q第一次對看他的人們感到了恐懼,就是把周圍的人看作是要吃他的狼:“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阿Q臨死前,通過現實的情境,而引起的短暫的回憶,讓他感到這里的人實際上是吃人的“狼”,從而讓他感到了死亡的氣息。作為一個靠“精神勝利法”過活的人,在生命最后第一次感到了周遭人的可怕,似乎撕扯他的靈魂,這表現阿Q生平第一次有了清醒的害怕意識。
《兄弟》中沛君零亂的思緒“后事怎么辦呢,連買棺木的款子也不夠,怎么能夠運回家,只好暫時寄頓在義莊里……” 通過沛君一個人的思維,表達了所謂兄弟也離不開利益的紛爭,而別人認為“像你們的弟兄,那里有呢”,在這里魯迅通過沛君的思維諷刺了別人的稱贊,揭示了真正的兄弟仍然離不開家長里短。
三、魯迅小說與敘事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的作用在于敘述一段劇情,主要是借鏡頭與段落之間的關系來表現,以引導我們將影片看成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敘事蒙太奇根據事件的連續性,劃分為線索蒙太奇、顛倒蒙太奇等。線索蒙太奇就是確定含有一個統一的、按時間或邏輯順序安排場景去展示影片。這種技巧在魯迅小說中最為有名的是《藥》,明暗兩條線索交織而行,用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館談藥——華大媽上墳與夏瑜就義——夏瑜血被吃——茶客議瑜——夏四奶奶上墳兩條線索,表達了廣大勞眾不顧革命者的犧牲,還愚昧到相信血饅頭治病,可是革命者雖被殘忍殺害,卻能夠有人來祭奠,說明革命的星星之火仍在。線索蒙太奇強調故事的發生,尊重時間的連續性,根據劇情需要從這里轉到那里。《明天》中的單四嫂子就是圍繞兒子寶兒的生病去世而展開,在其中受到紅鼻子老拱手與藍皮阿五敲詐,從何醫生到請人料理喪事,這里的人們對需要幫助的單四嫂子,并不是真的幫助,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落井下石。為兒子奔波的單四嫂子最終還是失去了寶兒,最后還落得想要夢見兒子都不能得的悲苦命運。
顛倒蒙太奇是為表現一種純屬主觀的、富于戲劇性的,自由地從現時轉至過去,又從過去轉回現在的時間,從而打亂了時間順序的蒙太奇。在魯迅小說中,倒敘是常用的方式,如《故鄉》中,為了突出三十年前后閏土的變化,先是回憶了少年時閏土的可愛,然后再是現實蒼老的閏土,通過閏土前后的變化說明了閏土經歷歲月,艱難生活的狀態。魯迅采用先揚后抑的筆法,先是倒敘讓我們見到少年閏土,更讓人覺得惋惜,痛恨改變泯滅閏土的舊社會。
《祝福》里也同樣如此,先是交代了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倒敘,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慘遭遇。這里的倒敘講述了祥林嫂為什么會死去的原因,讓人們看到在這個吃人的禮教當中,祥林嫂只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婦女。《肥皂》里四銘也是先買回一塊肥皂,講述家里的這一塊肥皂,然后再講了肥皂的來源,說明四銘現實表現與內心潛意識的對比,突出他偽道學家的“風范”。
平行蒙太奇是最細膩、最有力的一種蒙太奇樣式。指的是兩個或數個戲劇動作通過插入屬于各個動作交替出現的片段而得到平列表現,其目的在于從兩者的對比中體現出某種涵義。這種蒙太奇的特色是在于它毫不重視時間,因為它將許多時間相距可能是十分遙遠的事件并列在一起,而為了說明這種并列,事件之間并不絕對需要嚴格遵守同時性。這一類是電影中常出現的,同樣在魯迅小說中也有所運用。在《理水》中,一面是大禹的辛苦治水,忍受不能回家的苦痛;一面卻是自稱學者對大禹的不尊敬,甚至把他看作是一條蟲。在這里用平行的手法突出了英雄的寂寞孤獨感,與廣大群眾的卑瑣無聊感。《奔月》中同樣是這樣的手法,一面是后羿辛苦捕獵,對嫦娥的愧疚,與此同時,卻是嫦娥的百無聊賴以及對后羿的不耐煩,在彼此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嫦娥選擇一拍兩散,獨吃了靈藥升了天。
四、總結
孫郁先生在《魯迅藏畫錄》中曾經寫道:“看魯迅,文字上給我們以不小的愉悅,我猜想其中也融下了繪畫者的靈魂,似詩,似畫,似曲,這就是他的藝術,用一種單體的藝術形態解剖先生,終究是少了點什么。”魯迅善于多種藝術手法,如繪畫、音樂、電影的藝術技巧等,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藝術去詮釋魯迅,也為我們研究魯迅提供更為多面的角度。
參考文獻:
[1]許祖華,余新明,孫淑芳.魯迅小說的跨藝術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年版.
[2][美]喬治·布魯斯東:從小說到電影[M].高駿千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
[3]魯迅.魯迅小說全集[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4]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
[5][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