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順詒系同光時期活躍在杭州的知名詩人,平生屢入詩社,雖不免酬應之作,但始終能彰顯“詩中有我”的創作路徑。作為屈居下僚的小吏,其詩歌具有濃濃的平民情懷,然從不掩飾求宦之念,坦然抒寫于塵世追求高雅的人生志向。作為一名普通知識分子,卻能創作出《海上新樂府》之類詠嘆新生事物之篇,彰顯其“放眼看世界”的胸襟。雖非詩壇大家,卻堅守獨抒性靈的創作路徑,形成了淋漓酣暢的詩歌風格。
關鍵詞:江順詒;同光新政;小吏;詩歌;海上新樂府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文章編號: (I 207A10012435 201 903 0010 1 1)
《湖北文史》辦刊宗旨:高舉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充分發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功能,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江順詒在詩壇的影響,最值得稱道的便是他與同宦浙西諸君子,接續杭州西湖吟事傳統,舉行西泠酬唱活動。同治十年 (187 1 )至光緒七年 (1881 )十年間,同宦浙西的文人多有詩會活動。江順詒在 《消寒吟社舉已五年…… 并省中諸友》中便有 “西泠宦海建旗幟,招來國士俱無雙”之嘆,而他自己亦一時聲名藉甚,被眾人譽為此時杭州詩壇 “執騷壇牛耳”[2 ]1 40 。不過,總的說來,
在 20 世紀詩學研究史論著中,惟有在介紹同光時期杭州西泠吟社時,方能見到江順詒的名字,各類詩歌選本則難睹其詩作。所以如此,既因江順詒詩名尚局限于江浙一帶,也因江順詒詩歌多私人情事、日常生活題材的創作傾向,難入晚清像同光體之類主流詩風的法眼,更因其詩集未刊行而未能遠播。盡管如此,江順詒詩歌仍有一定的認識價值。除了像多唱和吟誦、擅長歌行體等特點,主要還在于江順詒詩歌傾心于抒寫低層文人生活以及下層官吏的仕宦經歷,顯現出同光時期一個曾接觸洋務的普通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與價值取向, 而他與眾社友創作 《海上新樂府》,抒寫 “西學東漸”中的新事物、新現象,更是近代詩史上難得一見的詩料。
一、有心為宦的小吏境遇與情志
同光時期,杭州詩壇承繼前代遺風,詩社活動仍十分繁盛。 特別是之前因太平軍戰事等原因,這個時期流寓杭州的文人增多,因此,像江順詒組織或參與的消寒詩社、西泠吟社及鐵華吟社成員除當地士紳外,主要就是宦浙官員,且尤以微官小吏居多。于是,他們在相互吟唱中感嘆生存不易、 仕宦艱難, 一時成為風尚。 其中, “一官未達名難顯,千載遲生跡已陳”“不信方千一第難,轉因親在重微官” (《和鷺臣論詩》 之二、三)的江順詒,便是這一風尚的代表。
江順詒自少年時便喜與友人 “抵掌天下事”①,其 “初性拘謹”, “于宋人學,獨取陽明,能以功烈表見于世”,至 “卅以后,乃變為圓通,脫頭巾氣習”(《江秋珊先生事略》)。不過,據《窳翁自撰年譜》,江順詒科第不順,五應鄉試而不第,咸豐八年 (1 858 ) 十一月, 正式以貲報捐,此后從事的多是官職卑微,任務繁瑣的一線差役。自咸豐十年 (1860)先后應杭州鳳山城門稽查、衢防支應局文案、常防行營支應、左制憲閩浙總糧臺管理收支、杭州塘工總局差、翁汛分局收支、十二堡分局收支、 西塘秤驗、 申防監工、余姚縣丞、 錢塘縣丞, 后又入青陽酒厘局、(杭州)牙厘總局…… 身處困境, 心志卻高, 此番人生閱歷反映在詩歌中, 便有一個突出主題
———這就是圍繞人生態度的俗、雅沖突,抒寫那不得不為謀生而奔波的艱辛、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俗務周旋的痛楚與自信等,彰顯一名小吏糾結于現實與理想的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
此類代表性作品有 《杭州雜作》 組詩九首、《五十初度》 組詩八首、《浙兩小吏行, 柬梅鷺臣》等。如 《杭州雜作》 之一: “勿以八斗才,而輕五斗米。但須一折腰,何如負百里? 斗米不可乞,折腰良足恥。 東海未能蹈, 東方饑欲死。叩門拙言辭, 誰能味斯言?” 以 “乞米” 為喻,寫既不能輕之,又不甘為此而折腰的困頓;指出自己不僅沒有如魯仲連以死赴節的魄力,反而只能像早年東方朔那樣徒有懷才不遇的怨氣……鮮明地揭示出一名小吏因謀生艱難而不得不叩門乞米的境遇,以及作為一名士子不得不顧面子的糾結心理。很顯然, 這首詩模仿了陶潛的 《乞食》詩,像 “斗米不可乞,折腰良足恥”的骨氣以及“叩門拙言辭”的木訥窘態, 更是直接取自陶詩的詩意,但與陶潛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兮辭》)所刻畫的歸隱心態不同,江順詒 《和鷺臣論詩》之三則明確表示: “垂天有翼空摶海, 出岫無心不算云。” 同樣是 “云”,但因使用者生存境遇及思想訴求不同,所賦予的意義及詮釋的路徑自然有別。因此,江順詒 《和鷺臣論詩》之四便坦言 “乞食未從陶令醉”, 陶潛 “乞食” 的結果是 “主人解余意, 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 觴至輒傾杯”, 在樸拙的田家風味中走向了純真與自然,而江順詒只能在 “叩門拙言辭, 誰能味斯言” 中體會著那份無奈的酸楚。
或許可以說, 同樣是對貧困生活的客觀敘說,但陶潛 “乞食”在辭官之后,其意在反襯自己無心為宦的氣節;而江順詒 “乞米”則在為宦之中,其意在訴說小吏謀生的艱難,內中藏有諸多不得已。于是,為謀生而入仕,身為小吏的生存之艱、 處世之難, 便是江順詒頻繁詠嘆的主題。又如 《杭州雜作》之五,亦堪為小吏生存的詠嘆調: “此身何所求,寧復有遠志。不愿希世用,聊為托缽計。順時志可移,入世骨難媚。巧宦有捷徑,吾業未嘗肄。業亦不能精,休怨當道棄。”既不愿迎合世俗,迫于生計又不得不入仕;雖然認識到時勢環境變化可以改變人生目標的道理,但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性又難以改變;盡管深知科舉是入仕的捷徑, 但自己于此業又不精通……諸如此類的矛盾賬單,真實揭示出像江順詒這樣小吏于謀生之艱中, 既自查 “入世骨難媚”又自表 “休怨當道棄”的精神向度。
浙江群吏千八百,小吏作詩成大國。齊晉迭主諸侯盟,兩吏同是江南客。狂歌響徹兩峰巔,俯視群吏如蟣虱。一吏孤露困風塵,抱關擊柝時為貧,出言早奪青蓮席,何況碌碌塵中人;一吏亂離不稱意, 乞食偶以官為戲, 全家寥落剩一身,詩成字字英雄淚。一吏未老心已灰,悔不早上黃金臺,金陵賊踞常避地,貲郎小屈相如才;一吏龍鐘已白首,十載饑驅牛馬走,但論官階不論才,經濟文章值杯酒。一吏忽大喜,歲歲承歡供菽水,諛墓或攫昌黎金,賦都倘貴落陽紙,筆底自信有千秋,人間卿相如敞屣;一吏忽大哭,日暮漸憂生計蹙,如此沉淪骯臟中,何似窮經埋白屋,不乞京師權要書,那有陶朱致富術。兩吏蹤跡各飄蓬: 一吏三載居甬東, 一吏作詩遙相慰;贈答一月三郵筒,且排萬慮寄天上,何者得喪何窮通;一吏愛詩兼愛飲,一吏苦吟常獨醒。兩吏詩癖兩浙無,項下爭奪驪龍珠。兩吏倡和誰肯應,梅花只有孤山近。吁嗟乎,天下紛紛俗吏多,舉筆奈此兩吏何? 一丁不識可以膺上考,安用腐迂兩吏空吟哦。
二、“西風東漸” 與 《海上新樂府》的時務情懷
江順詒平生讀書以經世致用為要,常以識時務自詡。這一方面反映出他從事文案、 支應差、縣丞等多具體事務工作的經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同光新政時期重視時務的時代氛圍。對此,他曾批評那些 “不工、 不商、 不農” 的秀才們, “即使皓首窮經, 而時務不通, 事權不達, 正昔人所謂米蟲耳”, 并告誡云: “吾愿天下之讀書者,萬勿為一衿所誤也。”(《啙窳子》卷二)在詩中,江順詒亦屢屢袒露其須通時務的志向。如《五十初度》八首之二云:封侯少骨枉從征,不許窮經老伏生。識字冬烘徒自苦,耕田秋獲又無成。空花勘破三春夢,腐草難爭一代名。惟有清芬終未繼,曲江八月怒濤橫。
據 《窳翁自撰年譜》記載,江順詒為避太平軍戰事,由安慶至浙江,有一段時間差事時有時無, “同人每勸以 《墨經》從軍”,但他并未應允。此詩首句便說盡管心存封侯之念,但因自己乃一介書生,缺少軍人骨氣, 不適合從征之路。 不過,作為書生,也不會學掉書袋的漢代經學家伏生、迂腐的冬烘先生以及五谷不分的書呆子。
陸機 《文賦》云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道出歷來才士抒寫詩情的普遍方式。對江順詒而言,其后半生之嘆逝、思紛,多由遵杭州之四時、瞻杭州之萬物而呈現。這其中尤能見江順詒詩情、風格的,當屬 《望湖樓歌》《雪后登吳山大觀臺址,望越中諸山歌》等詩,限于篇幅,茲錄后一首:
海門一線濤頭直,閱盡興亡天水碧。越山依舊隔江青,傷心又向吳山立。吳山頂上大觀臺,故址猶存劫后灰。況值漫漫風雪大,琉璃世界爛銀堆。樹頭日出銅鉦掛,片片瓊瑤都踏壞。云低如墨朔風嚴, 濃皴潑出襄陽畫。 一角湖山兵燹經,閭閻生聚半凋零。萬骨有墳埋血碧,六陵無樹問冬青。錦繡繁華盛歌舞,可憐一炬皆焦土。登臨曾記廿年前,踏雪尋詩最高處。避兵又買剡溪舟,天姥峰高鏡里游。回望鳳皇山十里,煙塵慘淡不勝愁。 天河雨洗兵戈凈, 鶯花那似當時盛。沙痕已漲渡頭冰,訪戴未鼓山陰興。眼界重開萬仞顛,西興林樹隔蒼煙。茫茫身世多陳述,何處江山不可憐。
我昔皖公山下住,廿載讀書猶未遇。乘舟屢借馬當風,文章倏忽嗟遲暮。今日逢君已白頭,各寄愁心長短句。君詩聲壯我聲哀,忌君才大天應妒。君昔意氣何昂藏,題詩黃鶴高三唐。滕閣作序不稱意, 觀潮擲筆來錢塘。 烽煙歷亂親故散,小人有母憐空囊。負米不惜折腰苦,鶯鳩決起小榆枋。一官微末何足計,消盡元龍湖海氣。殺賊空隨燕頷奇,上書依舊貂裘敝。有時慷慨歌淋漓,如意敲斷珊瑚枝。目中豈復有卿相,筆底直欲拿蛟螭。 浮沉人海慚奔競, 焦桐未入中郎聽。縱然賣賦值兼金,已得微名同墮甑。嘔心囊出送窮文,打頭葉敗催租興。拔劍我起為君歌,抑塞磊落君何多。布衣牧豕晚亦遇,郁輪已足掇巍科。胡為落落自高詠,使我讀之涕滂沱。我亦悲歌強作達,有酒不飲君奈何。
參考文獻:
[1] 楊柏嶺,等.江順詒生平及著述考———以稿本《窳翁
叢稿》為中心[J].文獻,201 5 (6):15 7-1 6 6 .
[2] 王韜.淞濱瑣話[M].劉文忠,校點.濟南:齊魯書社,2004.
[3] 杜文瀾.憩園詞話:卷六 [M]∥ 唐圭璋.詞話叢編
(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 .
[4] 鄒弢.三借廬贅譚[M]∥筆記小說大觀(第 26 、27 冊
合訂本).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
[5] 鄭振鐸.晚清文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 98 .
[6] 余美云,管林.海外見聞[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
[7]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 1 冊[M].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 5 7 .
[8] 楊柏嶺.洋務新政時期普通士人的思想轉型———以
江順詒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 5 (1):73-80 .
[9] 彭玉麟.彭玉麟集(下)[M].梁紹輝,等整理.長沙:岳
麓書社,2003 .
[10] 林紓.畏廬小品[M].林薇,選編.北京:北京出版
社,19 98 .
[1 1 ] 吳文治.明詩話全編:第 4 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