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濟陽縣在上位規劃—濟南市總體規劃中有著重大意義,它將作為省會濟南“北跨”戰略的重要承載地發揮其北部新城的重要作用,按照遠期設想,濟南中心城市將形成三環路,即把濟陽縣圈進來幾十平方公里,使濟陽成為濟南中心城區的一部分。在設想中,濟南市將以北三環為依托,加上濟陽縣的規劃和建設,把黃河變成“城中河”。
關鍵詞:規劃,生態,城市特色
一、發展條件分析:
1、地理位置
濟陽是濟南市的近郊縣,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濟陽縣地處黃河下游北岸,魯北平原南端,距濟南國際機場8公里。濟陽地勢平坦、土地寬闊,濟南市確定了“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發展規劃和“發揮省城優勢”后,為濟陽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背靠濟南這個擁有3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濟陽縣應該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步伐。
2、自然資源狀況——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越
濟陽縣境內的土壤發育在黃河沖積母質上,土層深厚,潮土是濟陽縣的主要土類,占96%以上。土壤質地以壤土、沙壤土為主,土壤PH值為7.2-8.2,呈微堿性。濟陽縣位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濟陽縣水資源豐富,水質較好,無污染。全縣常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5288.1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為47313.6萬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地下水可利用量15216萬立方米,被農業部授予的西瓜名牌“太平寶”就生長在濟陽縣的西部太平鄉地區,主要是采用地下水資源澆灌。
二、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定位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濟陽縣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擁有的自然資源對于濟陽縣未來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1、以現在農產品加工工業、食品制造業、機械工業等工業產業為主導
農副產品生產出來之后怎么樣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關鍵所在,在這個充滿了各種創新、各種新鮮事物的時代,只有更深層次、更進一步挖掘農副產品的價值才能跟上時刊發展的腳步。那么必然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將成為濟陽縣重要產業之一。濟陽縣雖然經濟基礎薄弱,但是他所存在的各種優勢就是發展崛起的支撐。還可以根據“北跨”戰略中關于在省級經濟開發區——濟北經濟開發區中發展機械制造等現在工業。
2、積極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
除了農副產品加工之外,在農村發展田園體驗同樣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捷徑。加大農村開發,快速提升農民收入,是農村保持增長的有效道路。而農村開發,搞重工業有污染會降低農民的生活質量;搞農業,雖然是有經濟成效但相對來說比較慢。大幅投資基礎設施,并不能快速提高農民的收入。依托于鄉村田園的生態環境,以基礎設施改造為基礎,觀賞采摘經濟型農業開發為主體,民俗休閑村落建設為重點,綠色鄉土食品與餐飲為啟動點,可以成為快速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形成新增消費的最有效途徑。
三、關于濟陽縣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探索
說起旅游現在人一般認為就是去看山看水,其實那只是旅游模式中的一種山水觀光旅游,雖然濟陽幾乎沒有山,也沒有很像樣的水,但是濟陽縣作為一個歷史悠久,農業資源豐富的平原縣有她的民俗文化可以看,擁有西周貴族墓群──劉臺遺址和大汶口文化代表玉皇冢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聞名遐邇的孔子“聞韶臺”遺址,黑陶工藝和鼓子秧歌久負盛名。有她的平原農業景觀可以看,尤其是現在農業經濟作物例如:富硒西瓜、垛石蔬菜、崔寨香瓜等。當然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可以開發溫泉旅游。
濟陽縣是“國家糧食基地”、還一直都在建設“綠色農業示范區”,這種農業開發模式對于解決農村“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調整傳統農業產業結構,有序合理地使用勞動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然而,“綠色農業示范區”普遍存在生產功能強大,休閑和生態功能不足,難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等現代農業應該具有的內涵。我認為把“綠色農業示范區”與“休閑”相結合,是切實推進示范區建設,培育綠色農業向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假日旅游農業等現代新型農業形態的成功模式。下面我就以濟陽農業產業區的旅游開發及休閑功能提升提幾點建議:
(一)、確定現在綠色農業示范區與旅游休閑結合的發展模式
1、綠色農業示范區休閑提升的本質
綠色農業示范區相對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契合人們在鄉村休閑的重要空間載體。對其進行休閑提升就是倡導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強化觀光休閑功能,使綠色農業示范區向休閑農業發展,即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旅游休閑開發,并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形成集科普、生產、銷售、加工、觀賞、娛樂、度假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園區,成為休閑農業的一種新型農業形態。
2、綠色農業示范區休閑提升的稟賦條件
綠色農業示范區休閑提升就是由旅游的觀光、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消費帶動農業景觀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鄉村田園環境改善,并由此形成示范區生產、生活(休閑)與生態三位一體功能的園區綜合發展模式:
(1)、園區農業景觀
示范區農業生物資源與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等景觀要素相組合,構筑了示范區內獨具觀賞性的種植業景觀,例如稍門管區的黃河大米種植基地(稻田風光)并且受多樣自然環境及不同耕作習俗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各種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農業景觀。
(2)、鄉村田園環境
濟陽的綠色農業示范區都建設在鄉村,沿園區周邊具有原始的自然村落,園區綜合了植被、村莊、房屋、人家等鄉村田園生活環境。
(3)、綠色農產品和經濟作物
示范園區一般都具有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資源或特色經濟作物,是綠色產品、經濟作物生產的“倉庫”。例如:仁風的富硒西瓜,垛石鎮的綠色蔬菜,崔寨鎮的香瓜等等。
示范區的稟賦條件為休閑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消費空間:園區農業景觀、環境、農產品吸引游客,從而實現觀光、住宿、購物、餐飲消費。
3、綠色農業示范區休閑功能提升手段
(1)、主題提升
主題提升就是強化示范區的農業景觀的印象,或強化園區的觀光休閑功能還可以融入民俗文化。前者如各種類型的觀光采摘園,如西瓜園、黃瓜園、蔬菜園、香瓜園等;后者有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娛樂型、療養型等觀光農業園。如品嘗富硒西瓜,觀賞鼓子秧歌表演等。
(2)、空間提升
空間提升要求跳出示范區的區域范圍而考慮示范區的建設發展。除了示范區核心的種植園區外,需要考慮示范區的周邊輻射區范圍。如周邊的鄉村聚落可考慮延伸發展鄉村風情區,發展民宿、餐飲和農家樂等休閑活動;沿路、沿河、環景區的周邊區域可延伸發展休閑度假板塊等。
(3)、活動提升
綠色農業示范區的活動提升包括兩類活動,一類是休閑項目活動,一類是鄉村節慶活動。休閑項目活動是示范區除生產活動以外的各種游憩活動的設計,如觀光活動、體驗活動、科普教育活動、度假活動、溫泉養生療養活動(濟陽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現已初步開發),以及各種主題活動如DIY活動中心、鄉村俱樂部等;鄉村節慶活動要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征與傳統節日的基礎上設計相關的節慶活動,突出地方特色。例如設置具有特色的西瓜采摘節,蔬菜采摘節(蔬菜采取溫室大棚種植技術冬季可以開發反季栽培體驗和溫室餐廳溫室游泳池的特色旅游產品),鼓子秧歌民俗文化節等。
(4)、景觀提升
景觀提升就是在強調示范區以農業生產功能為主的同時,通過園林造景手法,使示范區觀賞效果、景觀特性大大加強,營造一個完善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結合的游覽空間,保證示范區景觀建設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和完整,從而以園林景觀感染人、愉悅人。
(二)、確定濟陽縣現在農業產業園休閑旅游主題定位和旅游品牌打造
我提出的總的想法是通過重新規劃,融入“觀光休閑”的旅游理念,現在農業示范區構建除農產品生產功能外的觀光采摘、休閑度假、農事體驗、農業科教、娛樂購物等五類休閑產品項目,建設新型農業產業旅游功能體系,全面提升“高效農業示范區”的旅游附加值。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例如:
1、仁風鎮——“中國西瓜之鄉”和“鼓子秧歌民俗文化園”
從經濟作物特產方面,盛產著名的富硒西瓜,仁風鎮位于華北黃河沖積平原,沙質土壤,土質疏松,耕性及通透性良好,土壤中有機氮、磷、鉀的含量水平高,有益微生物菌群活躍。二是地下水清澈甘甜。三是該基地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通過“西瓜之鄉”的定位來整合示范區的休閑資源。“富硒西瓜”是仁風鎮綠色農業示范基地的整體反映和空間落實;“瓜鄉”概括了示范區具有的鎮區、村莊、房屋、人家等種種意象;從文化特色方面,仁風鎮實施文化推動戰略是可行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鼓子秧歌之鄉”和千年古鎮的優勢,以旅游促發展的文化興鎮戰略。建立一個向大城市開放、向更多的人展示鼓子秧歌的民俗文化園,使其真正成為該鎮的“文化名片”。同時組織人員對古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開發,將富硒西瓜、山楂等特色農業與當地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大棚精品西瓜和果園觀光采摘等文化旅游活動,達到以文化促交流、以文化促發展的目的。那么,綜合仁風鎮各種資源,將其定位為觀光農業特產園、鼓子秧歌民俗文化園等旅游項目。逐步構建以休閑農業為核心,以民俗觀賞體驗旅游為特色的農業旅游產業體系。設計由休閑為主的綜合收益,以西瓜采摘為核心,實現產品的加工生產銷售收益;以特色餐飲、度假村落、游樂休憩項目和園內商鋪,實現休閑游樂項目收益;作為商務會議、科普教育、培訓基地的商務政務消費收益;以度假莊園和餐飲大棚為基礎的餐飲住宿收益。
2、垛石鎮——中國蔬菜之鄉
垛石鎮資源豐富、物美價廉最具特色的農產品是櫻桃西紅柿,其主導產業是以蔬菜大棚生產為突破,垛石鎮有一處占地2000畝的濟北農業精品示范園,在示范園的帶動下,全鎮現有高溫蔬菜大棚8100個,種植品種以獲國家級無公害產品認證的“垛石牌”櫻桃西紅柿、黃瓜、大西紅柿為主,全鎮年蔬菜總產量1.3億斤,蔬菜銷售收入1.4億元。著力發展垛石鎮的旅游觀光農業重要環節的是打響蔬菜旅游品牌、保持地方產品特色。把農業建設、農藝建設、產品加工及旅游者廣泛參與融為一體,可以開發農事體驗模式、休閑度假體驗模式、農科培訓教育模式及游樂體驗模式等。使垛石鎮農業示范區變單一功能的“生產園”為多功能的“農業觀光休閑園”。
3、回河鎮——大汶口文化古鎮
除了仁風鎮和垛石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游觀光農業之外,回河
鎮位于山東濟陽縣縣城西南邊緣,地處濟北開發區和崔寨橋頭堡的中間。回河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古跡眾多,歷史名人輩出。其中坐落于店子街南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玉皇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可以把大汶口文化遺址玉皇冢從旅游開發的角度來看,開發一個旅游項目的需要達到的目的應該包括讓游客舒適、快樂,那么怎么讓游客置身在一個舒適愉悅的環境之中呢?對回河鎮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鎮,將其打造成一個大汶口文化旅游城鎮是非常有優勢的,另外回河鎮的特色農產品純天然牛奶的盛產同樣對居住在嘈雜的城市中的人們的吸引力也十分可觀。那么,結合回河鎮自身現有產業,將其定位成大汶口文化產業園、農家樂體驗區、機械產業園。
四、總結
綜合各種資源與發展條件,將濟陽縣定位為濟南市“北跨”的重要承接地。以發展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煤電、化工為重點,積極發展觀光旅游農業體驗等項目的現代化田園城市。
濟陽縣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在政府的正確決策和濟南市迅速發展的大環境的帶動下,逐步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就是以發展現在特色農業打造城里人放心的“菜籃子” 、“果籃子”和現在制造工業來承接濟南市的“北跨”戰略,建設現代化新城。在保持自己綠色農業產品種植及深加工、工業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積累的基礎優勢上優先積極開發現在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產業,這是一個朝陽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也是沒有污染的優良產業。
我相信如果濟陽縣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先天優勢,科學開發旅游資源,用心打造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基礎投入,一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濟南及周邊城市的游客,為濟陽縣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在旅游產業這塊越來越大的蛋糕中分得早該屬于自己的一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