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是維護中國政黨制度合法性、彰顯中國政黨制度優勢特色、擴大黨際交往交流、贏得中國政黨制度國際話語權的需要。從政治傳播學視角來看,中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實現了由力量配置的政治話語模式到特色優勢的制度話語模式,再到本質規律的文明話語模式的三次轉換。力量配置的政治話語模式下,中國共產黨將民主黨派的性質總體上定位為“政治力量”或“政治聯盟”,極少稱民主黨派為“政黨”,習慣將其稱為“統一戰線中的民主黨派”。特色優勢的制度話語模式下,中國共產黨率先從政治制度視角來審視多黨合作問題,明確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多黨合作實踐定義為“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創造性提出“參政黨”概念。本質規律的文明話語模式下,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科學概念,完整闡述“新型政黨制度”科學命題,完美揭示中國政黨制度堅定自信的內在機理。實踐的發展變化要求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不斷創新發展:話語表達應使用獨具魅力的中國話語,遵循政黨話語的規范,做到守正創新。
關鍵詞:新型政黨制度;多黨合作制度;話語體系;模式轉換;話語實效;話語權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由遼寧教育行政學院主辦。本刊作為學術性和工作指導性期刊,為推動高教、普教、職教全面發展服務,宣傳國家有關高教、普教、職教等方面的有關法規、政策,介紹教育管理、教學改革、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經驗、成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下簡稱“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自1949年伴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新政協”)的召開而確立,到《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中發〔1989〕14號文件)第一次得到全面完整表述,再到形成嚴謹規范的闡發并載入憲法,其話語表述表面只有信息是否完整的形式之變,并不存在內容蘊含的模式轉換。但是從政黨制度話語的建構特點及演進規律來看,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話語體系經歷過三次重大的模式轉換。這為說清楚、講明白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我國新型政黨制度[1],本文擬從政治傳播學視角探討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話語體系的三次模式轉換。
一、中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的建構需求
存在決定意識。語言是思維本身的要素,具有感性的性質[2]。“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2]533獨具特色的中國政黨制度實踐必須也必然能夠產生切合自身的話語表達方式,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話語體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講過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3]才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導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之所以在世界政黨政治的大潮中卓爾不凡、勇立潮頭,日益顯示出獨特優勢和巨大魅力,其科學精準、魂體相依的話語體系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政黨制度話語體系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強烈表達著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對“和合共生”政黨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國政黨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豐厚文化滋養。建構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特色話語體系,是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需要。創新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話語體系,既可為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鞏固發展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撐,又可提高我國政黨制度的國際話語權,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維護中國政黨制度合法性的需要
一個政黨在現代政黨實踐中舉什么旗幟,走什么道路,推行什么政策主張,達到什么目標追求,都要通過政黨制度的話語體系表現出來。中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問題,就是一個宣介和傳播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以及如何實現這種宣介和傳播的問題。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來闡釋多黨合作的中國實踐、中國創造和中國魅力,對內可以表達本義、爭取群眾、形成共識,解決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政治認同問題;對外可以展示特色,擴大中國政黨制度的世界影響,避免中國在國際政黨話語較量中“失語”“失聲”和“失蹤”,落入西方話語陷阱。因此,如果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話語表達落后,話語體系陳舊,跳不出西方固有的條條框框,其所生成的多黨合作話語就不能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反映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實踐的中國特色,也不能得到受眾的真心擁護,爭取中國政黨制度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長此以往,這會弱化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政治形象,導致政治資源流失,危及政治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話語體系確實存在“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的問題,總體上聲音比較微弱,甚至還要承受“中國各民主黨派不能稱其為政黨”的污名化和“中國政黨制度就是一黨專政”的妖魔化壓力。這恰恰說明我們在把握多黨合作話語權建設規律、設置話題以及傳播實效等方面需要努力和改進。這需要擴大話語生產,提高中國政黨制度的話語供給力;豐富話語內涵,增強中國政黨制度的話語闡釋力;完善話語體系,激發中國政黨制度的話語競爭力;優化話語表達,創新中國政黨制度的話語吸引力;強化話語傳播,提升中國政黨制度的話語影響力,更好地為中國多黨合作制度鼓與呼。
(二)彰顯中國政黨制度優勢特色的需要
如何闡釋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合理性,彰顯多黨合作實踐的優越性,回應別有用心者的疑問和污蔑,形成一整套為國內外接受的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話語體系,不僅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也考驗著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境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民主黨派成員通過創新“參政黨”概念,建構起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合作模式,把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多黨合作實踐鐫刻成輝煌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錘煉成充盈的話語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實踐成果豐碩。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充分發揮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在政治參與、利益表達、民主協商、凝聚共識等方面的功能和優勢,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政治效能,拓展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政治空間。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話語體系要通過適當的形式、方式和范式,將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特色和實踐成果總結起來、傳揚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知曉并認同。只有建構起切合中國政黨實踐的話語表達體系,總結提煉出其中的標識性概念和創新理論,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展示中國政黨制度的魅力,釋放多黨合作實踐的空間。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