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動畫創作相比于戲曲藝術而言,角色表演的設計更關注于外在動作,情緒的表達上。因此傳統戲曲動畫在創作初期都是根據導演的整體設計掌握角色表演風格。在敘述方式上也遵循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點,將唱、念、做、打的動作表演賦予動畫夸張的造型,并且加以演繹。所有藝術形式中的角色形象都是人為創造的,創作者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讓傳統戲曲具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象。
關鍵詞:不似之似,表演寫意,造型夸張
一、傳統戲曲的寫意與動畫創作的夸張
《大滌子題畫詩跋》中云:“天地渾熔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山水畫創作要描繪客觀自然景物,但機械的模擬與刻板的復制并不能成為藝術。唯有“不似之似”,著力表現客觀自然景物的神態和內在生命力,才能實現客觀表現與主觀表達的有機統一。客觀表現要有概括性,要反映出對象本質特征的神態。“用情筆墨之中”又“放懷筆墨之外”是戲曲寫意與動畫夸張的藝術思維方式,是兩者審美旨向的殊途同歸。動畫藝術自誕生至今只有百余年歷史,這在人類藝術史的長河里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動畫藝術發展的速度較快。
與電影一樣,動畫制作技術的發展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密不可分的。假如把動畫藝術比作一個人,動畫制作技術只能算是軀殼,真正的靈魂和精華是賦予動畫作品生命力的手段。這種從視覺和聽覺途徑賦予動畫作品“喜怒哀樂”的手段就是我們常說的視聽語言藝術,不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動畫藝術以繪畫的藝術形式作為基礎,用畫面講故事,并借助類似電影的藝術手段完成。某動畫制作公司的墻壁上出現了“你的畫有重量感、深度感與平衡感嗎”這樣的問題。動畫創作要有情感、重量感、柔軟度、力度,要表現出創作者的目的。
創作者往往速寫本不離身,里面繪制有大量的草圖,隨時隨地地捕捉生動的動作、姿勢,以及想象出來的場景。這可以讓他們保持鮮活的觀察能力,為未來的創作提供令人信服的資料。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說:“動畫不是會動的畫,而是畫出來的運動。”這是動畫與其他藝術門類最大的不同,要求動畫創作者不僅熟練掌握運動規律和運動狀態,還要認識到動畫藝術是一張張連接的畫稿,所以要使動畫藝術具備繪畫的寫意性。動畫藝術短片傳達的理念與傳統戲曲的寫意在表達方式上有著“不似之似”的異曲同工之處。在大學畢業創作項目《空城計》的創意設計中,筆者考慮的是如何將戲曲塑造的角色按動畫藝術短片的手法表現出來。
戲曲表演已經形成自身獨特的程式,如果直接對其進行原汁原味的照搬,這樣創作出的動畫短片價值較低。對以唱功見長的傳統劇目進行再創作,首先要遵循它舞臺化的表演形式,挖掘它內在的理念沖突,再以動畫藝術的夸張、幽默重新解構。諸葛孔明與司馬懿在西城互相試探、較量智謀,最終孔明以空城計智退仲達。觀眾在傳統戲曲動畫中所看到的影像及其動作與其他動畫實物影像的紀實本性大相徑庭,其遵循了傳統戲曲表演都不是現實的再現,而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經歷、體驗并加以概括、提煉、夸張的假定設計。正如中國戲曲諺語中的“不像不成戲,太像不是藝”,在戲曲舞臺上經常可以看到丑角的胡子沒有長在下巴上,而是用線懸在空中;“以鞭當馬,以漿當舟”,人上環境在,人下環境失,千里以外的空間可以轉眼來到戲曲舞臺上。
動畫藝術亦是這樣,一把椅子像馬一樣奔跑,一團毫不起眼的泥巴、沙粒甚至鐵絲都在動畫藝術家的手中“活”起來。華嚴宗主張“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動畫藝術短片的表現形式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它與主題高度統一。“動畫短片《平衡》在懸空的空間垂釣,戲曲《三岔口》同樣在燈火輝煌中打出了一個黑夜。”①這種藝術的表現力體現著東西方在美學上獨到的審美情趣。
二、動畫藝術短片的創作條件
動畫藝術短片作為動畫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動畫產業浪潮的席卷下不僅沒有失去藝術形式上的創作自由,近幾年反而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平臺的延伸,使原本屬于小眾的非主流動畫被渴望標新立異的年輕觀眾所接受。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與動畫制作技術的普及,熱愛動畫藝術的年輕群體不斷擴大。
網絡技術日益生活化,媒體的傳播理念也在發生著質的改變,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動畫藝術短片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滲透著傳統媒體領域。反映在現實生活中的變化就是廣告和節目包裝變得越來越好看,個性化的特點開始吸引人們的視線。在產業動畫制作中,大量的非主流動畫創作前沿技術不斷地被運用到動畫影片的創作中,促進了動畫藝術短片的發展,這在以往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一門藝術要想獲得發展,就要真正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否則它必定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的動畫創作亦是如此。以輕松、幽默的夸張手法,將原折子戲《空城計》中的人物塑造成變形的動畫造型,在保持人物本質特點不變的基礎上賦予動畫造型新的元素。把諸葛亮塑造成聰慧、機靈并不時扮鬼臉的可愛Q版形象,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如諸葛亮上臺之前在后臺發生的誤場情節,臺上手忙腳亂的搭景片與劇情同時進行,明白無誤地告訴觀眾,這是舞臺上的一出戲。在強大、嚴整的司馬大軍面前,西城亂作一團,諸葛亮的妝甚至都沒化完,還不忘用手中的小鏡子調侃司馬懿。
這樣一緊一松的處理顛覆了原來的劇情。西城老軍出場在景片前揮手畫出兩扇城門,而開門的是另一老軍,這是動畫藝術變形、夸張的處理手法,這與戲曲表演對生活的寫意、概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戲曲本身提供的信息是寫意的程式化表演,結合自身有限的“動畫”能力表達,實事求是地表現創作理念。現在看來,雖然《空城計》還有許多的不足,但是作為筆者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對自己將來的學習還是有借鑒意義的。現階段,中國動畫正處于探索、學習、發展時期。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動畫與其他國家動畫的差距,所以我們更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營養。動畫是一門技能型藝術,動畫學習者必須按照相應的技能培訓規律逐步提高對行業的認識,在熟練掌握這種基本技能之后,再通過舉一反三的知識運用,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所以,大學的動畫教育不妨多開動畫基礎課,讓學生對造型基礎與動畫基礎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把原畫、造型學好。戲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氣、神,它對人物角色的變形、寫意、程式化的表演體系獨樹一幟。動畫學習者在掌握動畫創作規律后,應再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動畫創作。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善于整體的協同,傳統戲曲集各種藝術門類于一身,如舞蹈、音樂、雜技、武術、美術、服裝等。
我國的動畫教育應從中汲取營養。戲曲不僅屬于戲曲自身,也屬于動畫,屬于更廣闊的藝術空間。動畫創作不應只是借鑒戲曲故事,而應該從戲曲中獲得一種理念之源、精神之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代藝術創作不斷探索傳統與創新交融的形勢下,對于動畫創作文化的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
現今的動畫創作在學會走之前,應先從快速的奔跑中慢下來,多審視自身擁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精髓。曾經享譽國際的動畫先驅是站在民族的肩膀上取得“中國學派”的殊榮的,希望中國動畫在不遠的將來再次展現出文化自信。既然是探索,那我們就可以在動畫的虛擬世界里天馬行空。戲曲動畫視聽藝術的構建需要其他藝術的支持,如表演、繪畫、音樂、文學等,門類廣泛、綜合性強。這就需要大量的真正熱愛動畫事業的人共同參與創造。
推薦閱讀:動畫電影的文化雜糅與趨同
這篇影視論文投稿發表了動畫電影的文化雜糅與趨同,論文以我國的兩部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的生產制作為例,分析這種文化的趨同與雜糅共生的狀態。雖然這兩部國產動畫電影都有不足之處,但是在目前的國產動畫電影中已經是較高水平。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