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純粹市場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忽略了其已有的良性社會功能,因而在發揮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忽視大量弱勢群體的公平發展機會。應以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重新審視并適時調整市場化改造城中村的策略及相應規劃技術,以適應轉型期城市空間的社會需求。
[關鍵詞] 城中村,人居環境,社會功能
人居環境理論是改革開放以后在我國開始迅速發展的,它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巨系統,它關注的都是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發展,包括住宅、環境、生態等具體問題。
1.人居環境理論概述
1976 年,溫哥華“世界人類住區會議”(“人居I ”) 發表了《溫哥華人類住區宣言》,大體上確立了人類聚居學的學術框架,在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隨后這些理論逐漸影響到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我國人居環境實踐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相應的問題也開始顯現,對人居環境問題的研究受到政府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并且學者們開始在學術框架內進行探索。1993 年,吳良鏞先生在道氏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The Sciences of HumanSettlements),提出該學科是一門以人類聚居( 包括村莊、集鎮、城市等) 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吳先生認為人居環境是一個民生問題,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是讓發展惠及群眾的基石;人居環境是一個政治問題,住有所居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2.當前城中村改造的現狀及問題
2.1城中村形成原因
城中村的形成有著多方面復雜的原因。首先,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蔓延和城市向郊區發展加速,城市邊緣區土地被大量征用,而城市根本沒有時間吸收、消化原有的村落。其次,城市外來人口的劇增,促進了城中村廉價出租屋市場的繁榮。村民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想方設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開發強度,密集搭建違章建筑,形成了今天城中村的外在建筑形態。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設投資主體追求的唯一目標。由于城中村拆遷量過大,政府和投資商往往有意避開了居住密度大、拆遷安置費用相對較高的城中村居民點,而選擇拆遷難度較小的空地,這客觀造成了城中村問題越積越深。
2.2城中村的社會功能
(1)低收入者棲息地
城市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城市的拉力,城市的建設也需要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因此大量農民工和非正式合同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生活,目前我國各個城市普遍存在低端商品房與保障性住房均供應不足的問題,因此城中村的存在滿足了這些群體的需要,不定程度上完善了社會的功能。
(2)高校學生聚居地
由于近幾年高校的擴張,有些城中村在空間上與高校或相鄰或接近,部分學生租用占了城中村收入的一部分,這些學生一部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經濟收入較低,往往選擇價格較低廉的城中村出租房屋,還有一部分是準備考研和假期勤工儉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本身家庭條件較差,城中村出租房可以滿足這些年輕學生的需要。
2.3 城中村改造產生的社會問題
目前,城中村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的健康良性發展,已經成為了各大城市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改造過程普遍出現單一化改造的趨勢,只注重建筑形態的改造,未能充分研究考慮城中村所承載的城市功能。一方面目前城中村的承載著大量低收入者的提供出租房屋的功能,這種情況下一味簡單拆除城中村現有房屋進行改造,若處理不當必然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另一方面,城中村的全面改造也容易造成城市多樣化空間形態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的破壞,使城市活力受損。
3.人居環境理論視角下的城中村改造
人居環境理論認為,不能將復雜的系統問題一味的簡單化,對復雜的城市問題不作深入的解析,做機械的、簡單化的處理,反而會導致忽視人的生活復雜性等新問題。
城中村作為人居環境復雜系統具有社會多面性,一方面,二元社會管理制度的延續會進一步深化諸多社會問題,因此急需改造;另一方面,城中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承擔了尚無法替代的社會功能,比如提供低廉出租房屋等。因此城中村在改造原有人居環境的同時,應延續或優化其原有社會良性功能的特點,避免因改造及規劃模式的單一帶來規模化的社會排斥。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指向的城中村改造,有必要對現行城中村改造模式進行公共政策的補充、調整,改變現行單純的“拆遷重建”的簡單的改造方式,必要時可以把城中村改造與公租房建設結合起來,既保證村民利益,又充分考慮社會弱勢群體的需要,以創造更具社會適應性、更符合現實需要城中村改造形式。
4、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解決好城中村改造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們能否建設美好人居社會的關鍵環節。城中村的形成和存在有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歷史原因,對為數眾多的城中村群體改造不能一味追求土地經濟效益,應該正視其社會效應,否則,最終必定導致城市人居環境系統的整體不經濟。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 城中村改造需要2 0 0 0 億廉價出租屋將變得高級[EB/OL].2007-01-24.
2 蘭州市規劃局. 蘭州市雁灘“城中村”問題專題研究[EB/OL].
3 趙燕菁. 就業增長與空間政策[ J ] . 城市發展研究,2 0 0 6 ,(2 ).
4 蔡昉, 都陽.“十一五”期間勞動力供求關系及相關政策[ J ] . 宏觀經濟研究,2 0 0 5 ,(6 ).
5 都陽. 創業是改善就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J ] . 中國大學生就業,2 0 0 8 ,(3 ).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