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地理視角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其影響要素及成因的思維習慣及思維方式。文章通過展開地理野外實踐活動,從地理視角進行現象觀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對一些不明白的現象進行批判性思考,應用主題式探索對學生進行視角培養,同時為地理教師的野外實踐提供關鍵性建議。
關鍵詞:野外實踐活動,地理視角,培養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地理課程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 。實踐性是地理課程的性質之一,引領學生開展野外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地理視角的養成。
一、對“地理視角”的認識
現有研究表明,對地理視角以及內涵的理解,不同學者從主體、內容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讀。從定義的主體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人為主體,另一類是以地理學為主體。以人為主體的地理視角定義為:“(人)認識地理事象的角度(或切入點)和分析處理地理事象的思維方式”[2] ;以地理學為主體的地理視角定義為:“地理視角是地理學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3]。
在以地理學為主體的定義中又有所不同,一種將地理視角定義為“思維方式”,另一種定義為“思路邏輯”。將地理視角定義為“思維方式”的,如“地理視角是地理學觀察、認識世界的角度和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 [4];定義為“思路邏輯”的,如“地理視角就是地理學看問題的切入點、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表達問題的邏輯” [5]。他們均從區域視角、動態視角、綜合視角和生態視角等維度進行闡釋。當然,從地理視角維度進行闡釋的還有整體的、差異的、生態的、動態的維度說法[2]。此外,有學者雖未給地理視角下一個完整定義,但提出“中學地理教學中包含的地理視角有地理空間視角、人地協調視角和因地制宜視角等”[6]說法。從其對地理視角的表述所包含的維度看,應理解為地理學內容或思想。
筆者認為,視角的主體應該是人而不是物,但不完全認同地理視角是“(人)認識地理事象的角度(或切入點)和分析處理地理事象的思維方式”的定義。因為,“地理事象”姑且理解為“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合稱,然而“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并不是人能夠處理的,人能夠分析處理的只能是“問題”。同時,在前述中對“地理視角”維度的表述,筆者也存在異議,因為有些維度的表述不是“地理視角”范疇,而是地理學性質及地理學思想范疇。
二、基于理論的“地理視角”分析
1.地理視角反映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
“視角”原意是指攝影鏡頭“視野”大小的角度[7]。若從人的角度看,“視角”被定義為“從被視物的兩端到人眼光心的引線張角”[8],也泛指(人們)觀察的角度[9]。那么,從人的角度能夠觀察到什么?毫無疑問,是景觀、事物。因此,地理視角首先反映的一定是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而這個角度也恰恰是地理學研究的內容。
2.地理視角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思維習慣
既然觀察事物角度的是人,人又是有思想與思維的,必然會對觀察到的事物產生問題并引起思考,那么“視角”又可表述為:“視角是人看問題的不同切入點,是人的不同思維架構和不同的思維模式”[10]。基于此,地理視角應當被看作人們認識地理事物的角度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維方式。同時,從培養學生的素養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應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時事性,即被看作一種思維習慣。當然,這種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一定具有地理意義。
3.地理視角包含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其影響要素及成因等維度
綜上所述,從“視角指(人們)觀察問題的角度”,其引申義“視角是人看問題的不同切入點,是人的不同思維架構和不同思維模式”的理解,地理視角應該解釋為:人看待地理問題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地理學科知識及理論去認識、分析地理問題的思維模式。而地理問題的引發,必然由地理現象入手。因此,本質上講,地理視角應該包含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其影響要素及成因等維度。
結合對地理課程標準的解讀,地理視角的定義可表述為:地理視角是指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其影響要素及成因的思維習慣與思維方式。
三、基于地理視角的門頭溝野外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開展野外實踐活動不僅可拓展學習空間,也對培養學生地理視角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基于地理視角,組織門頭溝師生開展了多項野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拓寬了教師與學生的地理視角。
1.基于地理視角的現象觀察
觀察是擁有地理視角的前提。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展開。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新的地表出露點(地質剖面),這是很好的課程資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予以關注,分析其地理現象形成的地理背景,有助于養成觀察地理現象的良好習慣。例如,在門頭溝區齋堂村開挖地下管溝時,在地下約2.6米處,出露與地表建筑物相同的居民住宅門樓遺址。毫無疑問,原來居民的民居地面在現在地面3米以下位置,現在的民居是在老民居原址上后建的。是什么原因導致該現象的發生?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相關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現象的觀察興趣。
2.基于地理視角的問題發現
指導學生開展野外實踐活動,除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外,要能夠引起學生對觀察的地理現象產生問題與思考。產生問題,就有解決問題的沖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如能將問題予以解決,不僅能夠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更能養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例如,在開展門頭溝區名稱探源實踐活動中,經過一個地名為“寬街”的村莊,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山區溝谷中這個村名叫寬街(該村街道寬敞得名)?為什么該村有條件建成寬敞的街道(有平坦的地形和廣闊的地域空間)?為什么在山區溝谷中一側有如此開闊的地形(河流彎曲,凸岸堆積、凹岸侵蝕)?進而指導學生實地考察進行驗證,有助于其思維習慣的養成。
3.基于地理視角的地理現象深度遷移
引導學生開展地理野外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其觀察力,還可幫助學生運用已學地理知識解釋觀察到的地理現象,建立起地理現象與知識的聯系,闡釋地理現象的成因,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帶領學生開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靈水村的實踐活動,對靈水村的八景之一“東嶺石人”的觀察即為如此。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闡釋“東嶺石人的成因”(內外力作用的結果),解釋為什么“到了山上就看不出東嶺石人”的現象(旅游欣賞的視角發生變化),可內化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4.基于地理視角“現象質疑”的批判性思考
開展地理野外實踐活動過程中,現實的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與學生已有知識有時會產生沖突,從而引發好奇心。教師因勢利導,指導學生通過探究,尋找答案,解決相關問題,有助于批判性地理思維的培養。例如,學生到北京盧溝橋開展實踐活動,發現盧溝橋建在永定河上。引出疑問,為什么建在永定河上的橋梁不叫永定橋而叫盧溝橋(以前永定河曾叫盧溝河)?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引導學生獲得相關答案的途徑與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5.基于地理視角的主題式探究
地理野外實踐活動開展的很多內容與區域發展的新聞有關,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區域發展的相關新聞,再開展相關調查、實際考察等實踐活動,分析、探究其背后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對培養學生地理視角有重要作用。例如,門頭溝區永定河出山口處,被譽為“門頭溝橋梁博物館”,即在出山口近1 000米的河段上,建造有8座時期跨度達100年的橋梁。信息途徑即為《京郊日報》“門頭溝重視橋梁保護工作”的一篇文章。為什么此處有如此密集的橋梁?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是什么?由于此現象就在學生身邊,學生的探究意識非常高。通過開展相關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可培養綜合能力,提高探究意識。
四、基于地理視角的實踐建議與思考
關注自然與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野外實踐活動,無疑是踐行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途徑,也在培養學生地理視角方面,具有其它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重視區域課程資源的開發,做“自己地盤的專家”
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課程資源存在差別。一般情況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課程資源比中西部地區優越,城市比農村優越。但從理論上講,即使是相對落后地區課程資源也比較豐富,所缺乏的是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作為地理教師,要充滿對地理的熱愛,對所在區域的熱愛,通過區域調查、文獻查詢、實地考察、專家引領等方式,特別是教師自身的觀察、思考與發現創新,充分挖掘本區域的課程資源,做了解區域、了解區域資源“自己地盤的專家”。
2.做好實踐活動設計,通過實地勘察后組織實施
活動方案設計,首先,要明確設計的原則,即指向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指向性原則主要是設計活動方案時應指向明確,不僅要指向課標,還要指向學生實際;可行性原則主要是活動方案應有可行性,不僅活動內容符合學生實際,活動目標要明確,而且活動過程、步驟要清晰;綜合性原則主要是活動方案設計應注重綜合,既要考慮知識、技能的綜合,還要考慮自然與人文的綜合以及不同學科的綜合。
其次,要掌握設計方法,主要有確定實踐活動主題,制定好活動目標,確定適當活動組織形式,做好活動的前期準備(學生培訓及物資準備工作)以及設計好活動過程(包括活動地點、活動內容、活動步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反饋等)。最后,要進行實地考察,完善設計方案,即在實踐活動方案初步完成后,要對活動路線進行實地勘察,對設計方案的流程進行梳理,發現問題進行調整,最終形成完善的活動設計方案。
3.著力培養學生地理視角,實踐中注重反思總結
教師在引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理現象,提出問題;通過實際問題,引發思考;通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假設;通過擬定假設,提出解決問題途徑并驗證假設,最終解決地理問題。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視角。同時,教師在實踐活動開展后,要注重總結反思,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將其納入到活動新方案中,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實踐活動的開展與有效實施,離不開教師的引領與指導。教師要從本區域地理教學資源實際出發,注重校外資源開發與實踐活動的開展,才能將學生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2] 陸群. 地理教育應重視對學生地理視角的培養[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2,(10):5-7.
[3] 朱琰. 多維地理視角的培養[J].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24(6):100-102.
[4] 王玉娟.中學生地理視角的培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專業,2006.
[5] 肖光明. 地理視角的選擇方案與教學程序[J]. 新課程,2016,(5):168.
[6] 袁孝亭,張家輝. 教給學生用地理空間視角觀察世界的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7):27-29.
推薦閱讀:《地理教育》教師論文投稿
《地理教育》(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重慶師范大學主辦。經歷了24年的風風雨雨,也為祖國地理教育事業的推進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