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俄兩國間一直保持著緊密的關系,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漢文化傳播到俄羅斯最早可追溯到13世紀,是蒙古人把先進的漢文化帶到了俄羅斯國家形成前的羅斯諸公國。[1]本文將從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歷史和現狀兩個階段梳理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歷程,認識并總結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漢語學習》(季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廳主管、延邊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
一、漢語言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史
本節將對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進行認識,從傳播內容、傳播路徑和傳播者三方面做簡單的梳理和歸納。
1.清末明初前(1917年以前)
在13世紀,蒙古人西征是中俄兩國間直接接觸的開端。1236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率軍遠征歐洲,首先進攻俄羅斯東北部,莫斯科等城。[2]為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叩響了大門。中俄兩國正式的直接貿易和文化交往始于《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后,而《恰克圖條約》的簽訂又進一步促進了中俄間貿易和文化往來關系。[3]此時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主要傳播主要傳播路徑是商貿,到1840鴉片戰爭爆發后,隨之傳播路徑轉變為戰爭和貿易為主。以下將從傳播內容、傳播者和傳播路徑三方面梳理1917年前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歷程。
(1)以交際文化先入為主知識文化緊隨其后的傳播內容
13世紀至15世紀,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統治俄羅斯后居于統治地位,使當時蒙古人所帶來的東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巨大。在日常交際中,蒙古族人使用漢文化生活和日常交際,因此交際文化更早步入俄羅斯人的視野。隨后中俄間交往日漸緊密及俄羅斯注重對漢學家的培養,漢文化中的知識文化隨之在俄羅斯傳播。
交際文化:在清末明初之前,中俄間交往已有300多年歷史,而在此期間,中俄接觸始于戰爭和貿且囿于戰爭、貿易的形式,但都緊緊圍繞交際文化展開。因此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內容最先也是以交際文化為主,如“13至15世紀,中國的絲錦在蒙古人統治時期大批運到俄羅斯,成為王公貴族喜愛的衣飾物。俄語中的靴、長衫、圓帽、束腰等都來自蒙古和契丹。”[4]商隊帶回的中國貨非常廣泛,從珍珠、寶石、茶葉、煙草,到各種檔次的棉布,應有盡有。[5]1845年 10 月俄國皇家地理學會考察隊在中國搜集了大量的人文資料,了解各地區各民族的風土人情 、宗教、語言文學及繪畫 、音樂等;[6]蒙古族人在俄羅斯生活期間,先將一些日用品、生活方式和習俗以及相關交際語言與文化等傳入俄羅斯,緊接著知識文化也逐漸傳播。1840年起,兩次大規模的鴉片戰爭,俄國達到了兩次侵華的高潮,由于俄國迫切了解中國的欲望強烈。在此期間漢語與漢文化也迅速在俄羅斯傳播和發展,但漢語與漢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還是以淺層文化中非語言交際文化居多,其中有服飾文化、茶文化等。雖深層文化中習俗文化有所傳播,卻不如淺層文化量多。
知識文化:在俄羅斯漢文化中知識文化的傳播主要是對漢文化古典文學作品的譯介和研究。漢學家李明濱在《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三百年(下篇)》中,從古典譯作的角度對知識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做了精詳地梳理。[7]從18世紀初,傳教士開始接觸《論語》到諸子百家的譯作大量出現等,漢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逐漸受到俄羅斯人的關注,此時交際文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文化習俗等也隨譯作的過程邁入俄羅斯人的視野。從俄羅斯接觸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時間來看,漢文化中知識文化的傳播要相對晚于交際文化。
(2)傳播者從不固定到相對固定轉變
中俄兩國從開始接觸到貿易不斷往來,少不了中俄使團、俄國傳教士及漢學家等為漢語與漢文化傳播作出一定貢獻的傳播者。據俄羅斯史料記載,1618年,自俄方帶回同意雙方商貿往來的第一份來自中國的國書。自此,中俄間的往來就由使團和商隊進行維系,從傳播者往來的時間和傳播者出處而言,都是由不固定到相對固定的過渡。
從派出傳播者的時間角度而言,1715年前后中俄間互派使者或傳教士從不固定時間到定期派遣。
從表1可知,1715年之前,俄羅斯派出的使團之間間隔的時間最短是1年而最長是17年,因此派遣使臣作為漢語與漢文化傳播者也就在時間上相對無規律可循。而中國在1715年前派出的使團也只有兩個,且相隔時間為20年,派出的使臣作為漢語與漢文化的傳播者在時間間隔更長。所以在1715年之前漢語與漢文化傳播者在派出時間上是相對不固定的。
1715年之后,中俄間貿易往來頻繁,俄方單方面定期派遣傳教使團,因此漢語言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也就有了相對固定的時間和穩定的路徑。如1715年4月20日,帶回的修士大司祭伊拉利昂·列扎伊斯基和幾位神甫組成第一屆俄國駐華東正教傳教士團,每3年派遣一次共20屆。1715年后,由于中俄間建立了緊密的貿易往來關系,俄羅斯使團派遣的時間間隔大概是4年,使臣作為漢語與漢文化的傳播者被派遣從時間上而言相對固定。
從傳播者的出處而言,中俄早期的貿易關系中,由于雙方互識度不高,俄國單方面派遣使團貿易還處于試探和摸索的狀態?!赌岵汲l約》簽訂之前,來北京貿易的俄國成員大略分為三類,正式的外交使團、官方商隊、私人商隊。在這段期間來京的俄國外交使團和官方商隊中,人員組成大都是巨商代辦人、中小型商人等。[8]使團成員作為漢語與漢文化傳播者大多是普通的商人和民眾組成?!肚】藞D條約》簽訂后30年中,沙皇政府對華貿易繼續進行壟斷,且均派遣國家商隊進行訪華。因此傳播者從不固定的私人商隊到相對固定的國家商隊人員轉變。
(3)傳播路徑以戰爭和貿易為主
1618年,托木斯克哥薩克伊萬.佩特林帶回同意雙方商貿往來的第一份來自中國的國書,中俄兩國建立正式的貿易關系,且在鴉片戰爭爆發前中俄間保持著偶有間斷的貿易關系。正是中俄間貿易的不斷往來,使得漢語與漢文化的傳播沒有間斷,《恰克圖條約》簽訂后,漢語與漢文化在俄羅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1725年俄國使臣伊茲瑪伊洛夫最先提出在伊爾庫茨克開辦一所蒙文學校。[9]為培養漢學家做充足的準備。隨著中俄貿易的不斷發展,俄國傳教士還帶回了大量的中國書籍,隨后大量譯作出現,在俄國掀起了“中國熱”的狂潮。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