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例,通過對該街道文化禮堂建設現狀、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現狀的分析,運用已經在實踐證明有效的一些教育服務模式,取得了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的階段性成果。同時,還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較好的對策與建議,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一些選擇途徑。
關鍵詞:社區教育;農村文化禮堂;探索與實踐
一、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現狀
(一)文化禮堂定位
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文化禮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禮堂,一般指的是舉行典禮或者是聚會的廳堂。在古代,人倫教化、講學論道的“明倫堂"被認為是最原始的禮堂。到近代,相繼出現的宗族祠堂、鄉村禮堂也扮演著禮堂的部分角色,村民議事、解決糾紛、教化后代、承辦講座、各種典禮、聯歡、電影、追悼等各種活動都在祠堂內進行。90年代起,人口開始快速流動,禮堂的功能越來越弱化,置身于城市化的浪潮下,因公共文化生活解體導致農民的精神日漸空虛,鄉村面臨的文化危機也日益嚴重,文化建設刻不容緩。2013年,浙江省首次把“文化”和“禮堂”結合起來,在經濟相對富裕、文化底蘊深厚的農村實施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村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那么,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到底應包含哪些內容,農村文化禮堂該怎樣定位呢?文化禮堂應該通過整合各種文化資源,打造一個集科學技能普及、思想道德教化、娛樂活動休閑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最大限度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新建成的文化禮堂一般兼有禮堂、講堂以及文體活動場所等諸多功能,嚴格執行“五有三型”(“五有”即有場所、有隊伍、有展示、有活動、有機制,“三型”即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的基本標準,按照“兩堂五廊”(“兩堂”指的是禮堂和講堂,“五廊”則村史廊、藝術廊、民風廊、勵志廊和成就廊)的設計模式所建的或綜合一體式或分散組合式的文化場所。
文化禮堂要定位在“文化殿堂、精神家園”的要求,要把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豐富文體活動等主要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把農村文化禮堂打造成傳播現代文明、弘揚主流價值的新平臺,展示村莊形象的新窗口,傳承傳統文化的新載體,普及科普知識的大課堂,農民文體活動的主陣地。
(二)文化禮堂建設現狀
西塢街道地處奉化區東郊,距區中心8公里,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街道轄區面積111.7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2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94萬人。自2013年起,西塢街道陸續建設了20個農村文化禮堂,占全部25個行政村(社區)的80%。另外,為了工作需要,還建設了寧波興明液壓器材有限公司等5個職工文化禮堂,進一步拓展了文化禮堂建設范疇。
有的村還將文化禮堂與村民講堂相結合,根據自身的產業、環境、人文等特點,確立了頗具特色的”村民講堂”名稱。如金峨村叫“金鳳講堂”、蔣家池村叫“綠池講堂”、山下地村叫“三和講堂”、四維村叫“四維講堂”、稅務場村叫“正廷講堂”等。每個文化禮堂建立了相應的負責人和聯系人,且做到“有班子(領導)、有牌子(名稱)、有票子(經費)、有房子(教室)、有方子(方案)、有師資(教師)”等要求,為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現狀
西塢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是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擔任著總體協調和組織實施的重任,教育資源和具體工作開展情況如下:
1.相對健全的管理組織機構。我們街道成人學校在開展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中,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及街道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我們成立了由教育局為主導、街道協助、成校負責、村干部配合的“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管理、指導、計劃部署和監督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街道成人學校,落實專職人員,協同每個文化禮堂聯絡員,負責具體教學活動的組織、落實與協調工作。
2.比較優質的教學師資隊伍。目前,學校有在編專職教師6名,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和中高級職稱,兼職教師38人,主要由能工巧匠、相關專家、村干部與村民代表等組成。專職教師主要由成校教師及社區工作者組成;能工巧匠由具有一技之長的“能人”擔任兼職教師,如村中的花木種植大戶、營銷專家、水果種植能手等;相關專家主要邀請科協、農林、法院、教育局、文明辦、公安局、婦聯、婦幼保健所等單位理論骨干和專家學者,也包括寧波社區教育講師團、電大教師等。
3.基本完善的教學硬件設施。學校有48臺計算機的機房一只,可同時容納80人培訓的大教室一只,有近2500冊圖書的圖書室一只,小教室、實訓室、閱覽室、檔案室各一只,觸摸式教學一體機2臺,移動投影儀一套,打印機、復印機等設施設備若干,還有烘培器具和母嬰護理等實訓設備各一套。
4.相對頻繁的教學培訓活動。近幾年,西塢成校進文化禮堂教學培訓活動相對頻繁,僅2018年度就開辦了74個班,先后培訓村民18667人次,其中雙證制高中3250人次,掃盲1080人次,進城務工人員技能、安全培訓2203人次,花木、楊梅、靈芝農技培訓824人次,家政服務937人次,老年人健康、越劇、二胡等教育31班5473人次,使一大批農民掌握實用的生產技能、安全知識、社會生活常識、才藝技藝、家政服務等知識。
二、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各種特色做法實踐
在近幾年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調查研究,總結出了一些特色做法,使我們的工作得心應手,同時也為兄弟單位提供了一些樣板。
(一)“網格化布局、網絡化工作”模式彰顯新時代特色
根據西塢街道社區教育特點,經過多年實踐,由2017年提出了“網格化布局、網絡化工作”的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新模式。所謂網格化布局是根據地方需求進行差異化布局,在全街道20個文化禮堂,有特色、有側重、不重復的進行講堂分工,分別布點了11個市民學校、6個社區生活E站和社區圖書室、8個文體活動室等作為活動陣地,培育了覆蓋區域、涵蓋一生的各級各類教育產品,形成了“區社區學校、街道社教中心、村民講堂”的社區成人教育三級網絡。所謂網絡化工作是指將網格化布點的資源進行整合,統一由西塢成校進行管理和調配,形成一個教育陣地網格化、教育內容特色化、教育資源共享化、教育形式多樣化的社區教育新格局。通過這種教學管理模式構建了聯動服務,化解了影響社區成人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使社區成人教育煥發蓬勃發展的動力,彰顯了新時代特色。
推薦閱讀:教育部課題可以出版專著結題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