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信仰必言及宗教。宗教,無論人們怎樣去規定它,它在現代文明中頑強的生存著的事實已經不允許我們輕視它了。只要人類還可以自由地駕馭那些統治著他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還有些不能從思想上解釋和解決的問題,人類就需要某種形式的信仰,就難免會有宗教現象。宗教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它既可以是一種意識形態,又可以是一種社會儀式或者社會組織,同時也可以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是就宗教和信仰這二者而言,我們可以肯定信仰是比宗教更為根本的東西?,F代人趨向宗教不如說趨向信仰更為妥貼,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宗教或者迷信活動的時候,他們的精神意識狀態處于一種信仰的狀態。因此宗教活動本身只不過是人類精神意識信仰狀態的一種外在形式,而不是它全部外在或必然形式。信仰并不以宗教為自己的特質和必然走向,然而,宗教卻以信仰為特質,沒有信仰,宗教將失去自己的規定。因此,我們研究信仰必須解剖宗教,解剖宗教又必須從信仰入手。
就個人而言,社會生活具有偶然性,事事的變化會讓人產生一種生命變換無常的心態,要想心理安定,必須有穩定心理的一劑良藥,信仰就是穩定心理的那劑良藥,它能使人的精神活動以最高信念為核心,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導向,并調動各種精神因素為之服務。信仰為人生樹立了價值目標,當人獲得信仰時,人生就有了立命安心之所,信仰由于對人生的終極關懷而成為人類精神的家園。
例如,儒家文化之于中國,伊斯蘭教之于阿拉伯地區,基督教之于中世紀的西歐。正如詩人歌德所言:“所有信仰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對當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輝燦爛、意氣風發和碩果累累的;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仰是人類永恒的本性,但是人有什么樣的信仰,又是離不開現實和實踐的,正如人格的形成一樣,先進科學的信仰是不能離開社會環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自然養成的。”
二 信仰教育之現狀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信仰危機的問題開始凸現。一些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整天無所事事,得過且過;一些人的信仰走向極端,導致脫離實際的狂熱、信仰領域里的迷茫和困惑;一些共產黨員甚至對共產主義產生了懷疑……對于現代人的信仰危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但是無論何人都應有信仰。恩格斯認為:“中世紀的強烈信仰無疑地賦予這整個時代以巨大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處于不自覺的萌芽狀態”,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為人放棄信仰的理由。“洞察現代人的性格結構和現代社會就會看到,現代缺乏信仰已不再具有歷史上缺乏信仰所曾有過的進步性了。過去反對信仰,是為了解脫精神枷鎖,是反對非理性的信仰,它表現了人對理性的信仰,表現了人根據自由、平等、博愛原則,建立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能力。今日缺乏信仰則表現了人的極度混亂和絕望”。恩格斯針對中世紀以后的狀況明確地指出:“信仰逐漸削弱了,宗教隨著文化的日益發展而破產了,但是人還是不了解,他在崇拜自己的本質,把自己的本質神化,變成一種別的本質。人處在這種不自覺而沒有信仰的狀態,精神上就會感到空虛,他對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
對于現代人的缺乏信仰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但是無論如何人都應有信仰。問題在于,人需要理性信仰。正如弗洛姆所言:“人不能毫無信仰而生活。
擺在我們這一代和今后幾代人面前的嚴肅問題是,還是基于對我們自身生產性活動之體驗的理性信仰”。
就當前存在的種種問題來看,信仰危機的實質并不是人們缺乏追求,而是人們沒有明確穩定的追求,即理性信仰。重新審視信仰危機,不難找出導致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首先,人們沒有認識到理性信仰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對理性信仰的自覺主動的追求;其次,對主流信仰缺乏深刻認識,不能將其作為終身追求的奮斗目標,一旦有風吹草動,馬上見異思遷。信仰危機的后果是嚴重的,如果我們不采取有效措施,會導致人們思想混亂,迷失前進的方向。
三 正確引導人們的信仰教育的做法
1.人的信仰的確立必須借助于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無論何種信仰,其內在支撐只能是道德內核。道德是信仰的根。“離開道德而言宗教,則宗教會變成邪魔歪道。”穆罕默德也說過:“道德之于宗教,就如精神之于身體。”“我是被派來完成道德的。”信仰憑借了道德的力量,因為信仰中的道德規勸不僅造就了不同的信仰人格,而且引導著信仰者走向精神的彼岸。
道德作為一種調節人與自我以及與其他各種關系的社會規范,對個體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道德與別的學科不同,它是關于生活的學科,道德生活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隨時都在接受著道德的調整,但是道德并不僅僅體現為規范、束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人實現自我超越。人們正是在對道德追求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從而展現出人之為人的卓越風范。荀子認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正是因為擁有了道德,人才能夠成為萬物之尊。相反,如果沒有了道德的內在支撐,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有的人甚至還會危害社會,走上自我毀滅與毀滅他人的道路。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一系列有著深刻內涵的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正是這種道德的力量,使得中華民族擁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下,它一度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和冷落,使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一度出現了混亂。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品質是中國人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魂,是世界文明中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應成為信仰教育的重要內容。道德信仰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傳授給學生道德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認識到道德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對道德的敬仰和追求。沒有對道德的信仰,縱然掌握再多的道德知識也是枉然。因此將道德信仰教育納入信仰教育,并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非常必要的。
2.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信仰教育內容是化解信仰危機的關鍵所在
信仰教育的內容直接關系到信仰教育的效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信仰應該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深刻的科學內涵。只有激起學生對信仰內容的強烈渴望,信仰教育才有可能取得實效;只有立足本國實際,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信仰教育才能與時俱進,永遠保持旺盛的活力。
3.自我教育是通向信仰教育的最有效途徑
人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動力。一個人只有缺什么才會想要什么,所以人有了需要,就有了旨在滿足這種需要的行為的內在動力。任何事情只有內心深處有了這種強烈的需要,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否則一味地灌輸只會適得其反。正如筆者在假期所做的民間習俗調查一樣,村民對泰山老母的虔誠供奉、作揖、磕頭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表現出其內心深處的虔誠信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