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人才培養模式及創新思維的應用的相關內容,本文主要通過對堅持育人的本科教育觀念以及怎樣樹立教育的發展觀念等內容做出了詳細的闡述與介紹,且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創新思維;教育發展理念;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
黨的十九大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實現內涵式發展的目標。在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領域提出要打好“教育改革攻堅戰”,首先要打一場艱苦的“本科教育翻身仗”。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名校對于以犧牲本科教育質量為代價的學校發展進行了集體反思,英國提出“回歸教學”,美國提出“重塑本科教育”。對國內高校來說,重返人才培養軌道已是不能回避的應有主題。
一、堅持育人為本的本科教育觀
四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階段性變化,但無論發展背景如何轉換,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觀都是做好本科教育的必要前提。(1)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職能。縱觀人類文明史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大學通過穩定、持久、大規模地向青年群體傳授傳統文化和專業知識,發揮著其他任何組織無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從而成為大學最鮮明的特征。對于大學而言,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天然使命和首要職能,學生的受教育權和健康發展權必須高于、優于、先于其他校內群團的權利和利益。(2)本科教育是大學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所有工作中,教學是中心,在高校的各個辦學層次中,本科是基礎。“社會公眾在選擇報考高校或評價一所高校時,首先關注的常常是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特色、辦學聲譽和校風學風,而不是別的‘高大上’的指標”[1]。一流的大學必須有一流的本科,沒有扎實的本科教育就沒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沒有優質的專業保障就沒有學科建設的持續優勢,高層次人才的斷檔必然導致高校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難以為繼。(3)回歸教學是大學的共同需求。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原院長哈瑞•劉易斯指出,學術追求替代了大學的教育任務,“本科教育的空洞化源于大學取得的巨大成功,大學已發展成為研究的‘重鎮’”[2],大學同時也令人痛心地成為本科教育的重災區。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在《斯坦福大學本科生教育研究報告(2012年)》中指出:“以前關于本科教育的討論都陷入了把教育改革局限于如何重新安排船上的座椅,而不是對輪船的航向進行深思熟慮的討論”。追名逐利只會帶來表面繁榮,回歸教學成為事關大學發展方向的根本性問題,并成為國內外大學變革的共同需求。(4)提升質量是大學的根本出路。高等教育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人才數量已能滿足社會需求,但優質教育和創新性人才仍是稀缺資源,即使是國內一流高校,也還處于“產品”性質的大規模培養,而不是“藝術品”性質的個性化創新性人才培養。只有牢固樹立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在人才培養策略、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才能為高校的發展找到正確的出路。
二、樹立本科教育“三大發展理念”
本科教育迫切需要改變外部資源環境“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同時也要主動破解內部運行“不平衡不充分”難題。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教授提出:明確人才培養定位是大學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3]。本科教育要革故鼎新、奮發圖強,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需要思考和回答人才培養定位的三個主要命題:一是本科教育如何做強?二是本科教育如何做活?三是本科教育如何做實?1.堅持教育現代化思想,做面向未來的教育本科教育如何做強?需要堅持教育現代化思想,做面向未來的教育。社會要發展,教育需先行。美國建校先于建國的歷史尤其明顯:哈佛大學建于1636年,耶魯大學建于1701年,而美國建國是1776年。胡鞍鋼教授提出,“教育現代化將成為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先導”,“在經濟追趕之前人力資本追趕已經開始,而當經濟追趕開始啟動時,人力資本追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這說明成功的經濟追趕一般以人力資本追趕為先導”[4]。教育對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不僅具有航空母艦式的承載作用,同時具有動力機車的牽引作用,因此,強國必先強教育,這將有利于早日實現教育先導型追趕和超越。經濟建設呼喚開拓型、創新性人才,文化科技的發展導致學科知識不斷更新,技術進步導致教學手段發生深刻變化,這一切都要求高等教育做出及時調整。但是高等教育對時代要求仍然缺乏敏銳度,目前仍滯后于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思想上守舊,方法上守缺,刻舟求劍的思維是大學必須根治的頑疾。教育要做強,必須通過教育現代化做面向未來的教育。教育現代化的內涵豐富,其共同的指針都是面向未來。一是關注學生的未來,學生要掌握學習方法,具有知識遷移和創新能力,對高度變化和發展的社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二是關注教育的未來,要找準高等教育時代坐標系的象限,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突破和創新,同時具有全方位的、主動開放的格局,為教育發展注入活力。三是關注時代的未來,大學不能只是適應社會,還應引領社會,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在關注教育內部變革的同時,以更寬闊的視野助力社會發展。2.建立全面育人教育觀念,做重拾靈魂的教育本科教育如何做活?需要建立全人教育觀念,做重拾靈魂的教育。不論秉持什么樣的教育觀,都要統整到學生觀上,并最終落實到教學觀。懷特海認為,“教育所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掌握者的生活有著特殊的關系”[5]。教育的作用對象是人的心靈,終極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不僅包括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還包括思維方法的養成、情感態度的形成、道德內涵的豐富,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全人教育不能依靠行為主義的刺激和科學主義的訓練,如果青年學生不會批判思考,不能獨立判斷,不懂發展創新,不講社會公德,對于美、對于幸福感知無能,催生的只是“丟失靈魂的卓越”。雅斯貝爾斯指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成為人們對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6]。教育是喚醒、呼應和激蕩的過程,只有滿足個體的多層次需求,做重拾靈魂的教育,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教育。3.固化質量文化意識,做負責任的教育本科教育如何做實?需要固化質量文化意識,做負責任的教育。教育是一項公益大于功利、義務多過權利的事業,需要有心人做有心事。教育要做實,就必須始終如一嚴把質量關。對于辦學主體來說,要有對本科教育的充分討論、透徹理解、執著追求和定力保持,淡化功利色彩,并對本科教育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同時不斷優化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成效。第一,要從根本上改變對本科的忽視、對教學的輕視、對學生的漠視;第二,要建立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以及常態化的質量評估機制和認證機制;第三,要建立制度化的質量文化,并固化質量文化意識,倡導忠于事業、熱愛學生的奉獻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細節的工匠精神,終身學習、自我提升的研究精神,秉持操守、以德為先的慎獨精神,讓質量文化意識深植于心。教師的使命,就本質而言,是根植于教師主體自覺意識的對學生、對教育事業、對社會的責任擔當,集中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態度和出色的實踐[7]。只有深刻認識到教學的意義,高校教師才會投入教學發展中,有意識地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學術[8]。建立一支熱心教育事業,關心學生成長,專心本科教學,潛心育人工作的師資隊伍殊為必要,這關乎大學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準。高校必須大興崇教之風,行育才之實,引導專任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學改革和本科教學活動,才能全面促進人才培養質量上臺階。大學生也應該牢固建立未來建設者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擔當。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提及的家國一體代表了基于高度認同感的心理歸屬,家國情懷永遠是立身養德之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必須正確引導大學生的人生觀,興向學之風,立報國之志,不作歷史的旁觀者和空談者,要做改革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做國家的建設者和保衛者,要成為有根的中國人,成為有貢獻的中國人。
三、實施“三于”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高等教育教學使命,以及“立德樹人”“提升質量”根本要求,西南大學確立了“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總目標,構建“基于綜合、立于專業、歸于個性”(簡稱“三于”)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個性發展為中心,以綜合素養、專業素質為兩翼,推進“綜合素養、專業素質、學生個性”協同發展、整體育人功能的落實和實現。本科教育必須明確人才培養的三個主要指標:是否成人、是否成才、是否成長。成人、成才、成長教育只有同步實施,才能為學生日后的成功人生提供全方位支撐和持續發展動力,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成功。而要達成這三個主要指標,就必須重視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三大要素:是否成人對應學生的綜合素養,主要內容為德行;是否成才對應學生的專業素質,主要內容為才學;是否成長對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主要內容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要素之間既有邊界區分,又相互呼應;既有各自的獨立發展脈絡,又相互影響。要突出大學生全面發展三大要素,就需要實施與此對應的三種教育形式,即人格教育、專業教育和生涯教育。因此,“三于”人才培養理念的內在含義概括為:圍繞“成人教育、成才教育、成長教育”三個主要指標,根據“綜合素養、專業素質、個性發展”三大發展要素,同步實施“人格教育、專業教育、生涯教育”三種教育形式,培養通識寬厚、專業扎實、個性鮮明的學生,實現學生綜合化、專業化、個性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基礎,人格教育助力學生成人——基于綜合;以強化學生專業素質為依托,職業教育助力學生成才——立于專業;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指歸,生涯教育助力學生成長——歸于個性。通過實施“三于”兼顧、“三于”結合、“三于”貫通,從而實現高等教育整體育人功能。為了將“三于”人才培養理念落實到教學運行和教學管理中,學校進行了階段性規劃,即“基礎階段突出綜合素質、基礎知識和學習習慣培養,提高階段突出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發展階段突出學生多樣化需求、社會適應和特長發展的培養”。經過實踐,“三于”育人理念在培養人格健全、基礎扎實、能力突出、素質全面的專門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構建大通識教育格局
對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學界有不同認知:有人認為是金字塔形,先通識后專業;也有人認為是倒金字塔形,先專業后融通。我們認為,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多種來源,也被各種力量塑造,具有多因一果的性質,更接近于連綿的山脈形狀。基于對學習過程的建構主義認識,學校貫通“三于”人才培養體系,逐步構建大通識教育的概念和格局,將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品格養成,學有所學、各得其所的才學教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個性培養三大部分統籌為大通識教育。1.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1)強化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學校構建起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個性化選修課程、自主創新學習六大類別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以解決課程結構扁平化與學生綜合發展需求的矛盾問題。同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外語、公共計算機、公共體育等通識教育必修課程進行專項改革,提高公共課教學的有效性。(2)充實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校利用學科齊全的資源優勢,將通識類選修課程分為文史經典、哲學智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濟管理、生態環境、藝術審美、教師教育、技能技巧九大模塊,拓展通識教育領域。同時,學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精品課程建設,開發通識教育網絡在線課程,設置通識教育實驗課程,豐富了通識教育課程資源。(3)推行專業核心課程畢業制度。學校要求每專業遴選并重點建設6~12門專業核心課程,實現全部核心課程高品質化,學生只要修完核心課程即可在全校任選其他課程修讀,并從本專業順利畢業。專業核心課程畢業制度淡化了專業界限,盤活了全校的課程資源,真正實現了學生跨學科、跨學院、跨專業選課,極大地拓展了通識教育課程領域。2.搭建文化科技教學資源平臺學校構建了素質教育“雨僧計劃”和科學探究“光炯計劃”相結合的第二課堂,搭建研究性教學、自主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三大文化科技教學資源平臺,通過“雨僧講壇”、學行論壇、科技文化競賽、創新實踐學分等項目載體,推動了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和學術能力訓練,強化大學生文化修養和學術探究能力。初步形成社團文化育人創特色,科技文化育人樹品牌,校園文化育人成格局的新局面。3.優化教學運行和管理制度學校構建了“培養目標分層、學科教育分類、教學內容分級、培養過程分段、學生管理分流”的“五分”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因材施教,突出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和開放化;開創“學業規劃體系、課程資源模塊、教學方法改革、學習資源平臺、制度政策保障”聯動的自主學習體系,提升學生學習遷移性,增加學生個體辨識度;推動3~6年彈性學制、專業分流制和轉專業制、主輔修學位制、課堂學習與網絡學習雙軌教學制、“免修免考”“學分互認”“學分替換”等課程替代制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制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增設學生個性化發展路徑,擴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空間。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本科教育改革攻堅克難在于決心和行動。只要高校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實質要求,真正堅守育人職責,圍繞本科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定位做好頂層設計,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科學構建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以新穎有效的方法為指導,以新的信息技術為突破,以科學規范的管理為引導及以目標明確的評價為向導,形成組合拳,運用合力,推動新時期高校教學改革產生新實效”[9],本科教育改革就有了成功的基礎和改進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鐘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2016(4):4-8.
[2]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候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
[3]黃達人,等.大學的根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0.
[4]胡鞍鋼,王洪川,鄢一龍.教育現代化目標與指標——兼談“十三五”教育發展基本思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21-26.
[5]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21.
[6]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
[7]黃蓉生.論教育、教師與師德[J].西南大學學報,2012(9):41-47.
[8]陳時見,周虹.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6(8):35-39.
[9]韓筠.創新教與學推動新時期高校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6):11.
作者:吳能表 羅歡
推薦閱讀:《創新科技》雜志是省科技廳主管的河南省自然科學一級期刊,主旨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內容追求新穎、哲理、實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