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歷代以來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本文以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理論前提,重點從“增大古詩文比重、闡釋漢語深層含義、羅列相關傳統文化知識”三個方面探討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 。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由遼寧教育行政學院主辦。本刊作為學術性和工作指導性期刊,為推動高教、普教、職教全面發展服務,宣傳國家有關高教、普教、職教等方面的有關法規、政策,介紹教育管理、教學改革、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經驗、成果。榮獲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從傳統文化本身著眼,民族之文化是民族整體形態的內在表征,提起傳統文化,也會出現很多關鍵詞: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曲藝、節日民俗、名勝建筑、舉止服飾等,可以說,傳統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精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民族文化是國家的根本和靈魂,是國家之所以能夠有尊嚴屹立世界之林的文化自信基石,然而,日常生活中對于傳統文化關注不足的現狀屢見不鮮,意味著傳統文化在傳承的環節出現了嚴重的缺失與不足,然而社會生活的無限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民眾沒有精力和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文化和認識同樣具有反復性、無限性、社會歷史性,如果不能解決好文化傳承的代際銜接問題,傳統文化將是一片荒原,所以比了解傳統文化的關鍵性更為關鍵是,如何將這一民族的根與靈魂銜接并傳承下去。魯迅先生在其《狂人日記》中就倡導過“救救孩子”,誠然,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年輕一代,而年輕一代之所以能夠保持風華正茂,關鍵在于其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所以基于上述闡釋可知,青少年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所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能否永葆生機、源遠流長,這正是在小學語文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
首先,深刻、精細剖析教材中的古文,并加大課堂中文言文、古詩詞的講授比重。古詩詞、文言文是體現在語文課本中在直接的傳統文化元素,能否深刻的解讀這些篇目,直接決定著學生是否接收到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在解讀語文書中的古詩詞、文言文的同時,不能停留在對古文本身的意思闡釋,更要深入剖析每一個古詩,每一篇文言文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創作背景、價值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一首古詩或一篇文言文的講解,直接聯系到與之相關的諸多內容,讓學生舉一反三、開闊視野和接受文化教育的廣度,例如對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詩的講解,解釋字詞含義,解釋詩詞的漢語意思是遠遠不夠的(譯文為:京口和瓜洲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幾座山了,一年一度的春風又把江南岸吹綠了,明月,你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呢。),可以說,以上的內容都還只是這首詩本身的含義,講到這里還不足以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課堂上更要闡述王安石的切身經歷,即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推行變法,后因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更要對古代文人墨客羈旅詩進行大量舉例,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思鄉情結,但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這首詩雖然從字面上看,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期望回家和親人團聚,但其實也寄托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美好愿望,講到這里,這首古詩才算真正挖掘到位了,學生從中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詩詞之美,更學會了關于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開拓了視野,增進了對中華文明的理解,從這一層面看來,教師進一步加重古詩詞、文言文在語文課堂上的講授比重,也就勢在必行。
其次,對漢文字的深層含義進行闡釋。漢字是記錄文明的主要載體,如果脫離了對漢字的闡釋和理解,對小學生接觸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將是極大的阻力,小學語文學習中,漢字學習可以說是重要的決定性環節,作為中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標識,漢字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厚度與底蘊,某一個漢字、某一個詞組,都具有內在復雜的意義,語文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翁卷《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一詩,將這首詩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不夠的(譯文為:一條小河中流淌在碧綠的山間,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 鄉村四月里人們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田。),學生至此只是學到了籠統的翻譯,并沒了解每一個字詞的含義,這對他們日后合理、正確的運用漢字是一種嚴重的阻礙,更要將每個具體的詞義展示出來,例如,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川,平地;子規:杜鵑鳥;了:結束。這樣一來,學生才真正能夠感悟到漢字背后巨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其三,將小學語文課本中涉獵到的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羅列出來。以上文的幾個關鍵詞為切入點進行關聯講解,即: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曲藝、節日民俗、名勝建筑、舉止服飾等,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觸傳統文化,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小學語文年段跨度大,課文數目多,這里不僅涉及到很多古文,更涉及到大量的現代文,中國傳統文化的顯現方式是多樣的,并不一定都直接體現在古詩詞和文言文中,小學語文課堂應立足時代,回顧歷史,兼容并包,但凡體現或涉及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甚至是習作,都要將它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語文課文中體現出的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應得到重視,可以以上文所列舉的關鍵詞來進行分類講解,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圓明園背后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當龐雜,如傳統的行政體制文化:圓明園既是皇家園林,又是統治中心;傳統的建筑藝術文化:圓明園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以上元素,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這里還包括了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的收藏;包括了名勝建筑、民風民俗的顯現,包括了中國發展興衰榮辱的歷史歷程,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側面體現,如果在講解中僅僅傳授課文本身而不顧及圓明園背后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和內涵,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無疑起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中國校外教育,2016年7月.
[2]邱國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新課程(上),2017年9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