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十個核心概念,數感是其中之一。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它始終貫穿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教學月刊·中學版》(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由面向中學教育教學,旬刊,每月三期。上旬為“教學參考”,涵蓋中學各科教學;中旬為“試題研究”,為中學各科考試服務;下旬為“教學管理”,內容以教育教學管理為主,兼顧教學研究。
1.結合生活實際建立數感。
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要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他們的生活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而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師課前讓學生調查實際生活中最感興趣的物品的價格,并制成標價牌。課始,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標價牌,并交流商品的價格。教師在黑板上依次貼出這些商品的標價牌,然后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能不能把這些標價牌中的數分成兩類?怎么分?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移動磁性黑板上的標價牌,最后分成整數和小數兩類,然后小結:左邊這組數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都是整數,右邊這組數有什么特點呢?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像這樣的數就是小數。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
上例,教師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自己找數、做數、想數、說數,并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使他們充分體會到小數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數感。
2.注重動手操作領悟數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切斷了思維與動作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造更多操作實踐的機會,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并從實踐操作中自己尋找答案、領悟數感。
例如:在教學“1米”這一計量單位時,教師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1)感知1米的長度。①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長?想象一下并比劃。②量一量。讓學生捏住米尺兩端并拉直,兩臂之間的距離就是1米,通過動手操作感知1米的長度。③走一走。走幾步大約是1米?數出是3步。(2)感知1米的高度。像這樣把米尺豎著放,從地面到墻上哪個位置的高度是1米?請大家估計一下,從老師腳底到哪個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師的腰部(師站在米尺前量)。你覺得1米能到你身體的哪個地方呢?同桌兩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質疑:比一比,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從腳底量起,到老師腰的高度是1米,而到這位同學下巴的高度才是1米呢?
上例,通過想、量、數、估、比等環節,讓學生親身體驗,經過操作、實踐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了“1米”的實際數量和空間觀念。
3.學會估算方法內化數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設計有趣的、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在比較中形成對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幾倍等的認識,并理解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上《小數的乘法》一課,計算7.98×5.1,先讓學生估算,可以看作8×5來計算,所以積一定在40左右,然后筆算。計算前估算出大致的結果,為計算的準確性創設了條件;計算后進行估算,能驗證自己的計算有無錯誤并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這么做,既可以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也能使他們提高計算準確率,發展數感。
總之,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一種意識活動、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有助于培養他們數感的教學情境,探索與培養數感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