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股份式與資本主義土地改革的構想,摘要:本文闡釋了托爾斯泰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土地改革的探索。農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迅速滲入俄國農村中。男主人公地主列文通過地主與農民的“合股分紅”經營農業,從而達到其“共同富裕”的理想。這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改革。
關鍵詞:論文刊發,托爾斯泰,土地改革
一、地主列文的股份式土地改革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資產階級思想對俄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家庭婚姻問題,地主與農民間的矛盾問題等等,促使托爾斯泰深入生活去探索研究。托爾斯泰于1873年開始著手寫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部堪稱俄國古典文學和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社會長篇小說。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沿兩條平行線索展開。一條以安娜為主線,描寫了貴族婦女安娜為爭取愛情自由而離家出走,后因絕望臥軌自殺的悲劇;另一條線以貴族地主列文為主線,反映了地主列文為追求與農民之間的“合理”關系而進行的改革嘗試。前者反映了貴族上流社會的虛偽和無情,后者則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下的宗法制農村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列文是托爾斯泰自傳式的人物,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托爾斯泰的內心探索。
貴族地主列文出身望族,是個富有的三十二歲的男子,他熱愛勞動,喜歡下地與農民一起干活。他對農民懷著敬意和一種近乎骨肉之情。為了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改進農業,列文曾多次與附近的地主討論關于農業經營的方式。一部分地主是老式的農奴主貴族,他們竭力維護農奴制;而另一部分地主則是自由派,按照歐洲的經營方式管理農業。與地主們的交流促使他不斷思考農業計劃,他認為農業必須改良。列文經過仔細的考慮,決心徹底改變農業經營方法:與勞動者合伙經營農業,把收成對分,一半給勞動者。這樣自己留下的會多得多,勞動者也會得到更多。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促使雇工關心農業收入起初“列文想把整個農場按照新的條件出租給農民、雇工和管家,但不久他就相信這是辦不到的,就決定把農場分成幾部分。”在他的勸說下,飼養員伊凡加入了飼養場,成立了合作社;木匠雷祖諾夫等六家農民耕種一塊荒了八年的耕地;農民舒拉耶夫負責管理所有的菜園。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列文發現按新條件合作生產的農民仍不把土地看作是共同的土地,而是看成對分制的租地,這樣使得新計劃實施困難重重。但是列文一直在堅持,他覺得計劃可行,將來肯定會受益。在他的堅持下,到九月底,他運來木材建筑牲口棚,并賣掉了奶油,分配了利潤。列文認為農事改革進行得很出色。尤其是當他同較遠村子的農民談話時,發現農民對新的關系開始習慣了,一個管房子的老頭在列文的講解下,竟完全贊同,主動提出要求入伙購買牲口。這一切令列文感到很滿意。 列文認為經過努力一定會達到列文農事改革的目標,而且這是一個值得為之奮斗的目標。
二、資本主義土地改革設想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列文是個勤于勞作、善于思考的貴族地主。托爾斯泰在列文身上體現了自己最衷心的激動和最深刻的體會。兩者之間的思想探索和宗教倫理探索極為相似。
農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滲透到農村中:地主們以極低的地價把土地賣給商人,鐵路、銀行借貸等都已出現。列文起初只是個熱愛勞動、喜歡與農民打交道的地主,他沒有任何要改變現狀的想法。但當他和生病的哥哥尼古拉見面談論后,他開始思考與農民的關系問題。尼古拉是個社會主義者,他的觀點是“社會就是這樣構成的:他們活兒做得越多,商人和地主的利潤就越多,他們也就只好永遠做牛馬,這種制度非改不可。”[41]尼古拉的話對列文觸動頗深,拿自己的富裕和人民的貧困一對照,總覺得不合理,他的內心有一種呼聲:不要因循守舊,事在人為。列文隨時都在考慮當前的政治經濟問題,他不斷地在不同場合和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尋找它的理想。他在尋找一種生產率高的勞動方式,既為了農民,也為了自己。
列文大量翻閱資料和有關農業改革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著作,希望從政治經濟學里獲得他所關心的問題的解答。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這些書中的觀點不適合用于俄國的規律。列文著手研究,他認為照歐洲方式干,是行不通的,應當承認俄國農民的獨特性。如何做到既要像富裕的老農那樣經營,又要有辦法使雇工關心收成,從而找到最佳的改良辦法?列文最終提出,在不取消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以農民和地主“合股經營,共分紅利”的經營方式,把農場分成幾部分租給農民。雖然列文在小說中不斷提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并且與地主們爭論過,盡管他在談論中對資本主義有所抵制,但實際上在他的莊園里實行的“合股經營,共分紅利”的改良計劃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也就是說列文在不知不覺中已接受了資本主義的影響,并已經付諸實施。而且他自己也不斷地通過與商人打交道,來賣掉農產品。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已無處不在的時代里,要想完全拒絕已是不可能,它已經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列文最后還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尋找出靈感,找出一種適合俄國的農業改良方案。
列文的改革設想與種種努力就是托爾斯泰的理想與追求,反映了托爾斯泰出于“愛”與“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思想探索:“整個農業,主要是全體農民的處境,必須徹底改變,必須以人人富裕來代替貧窮,以利害一致來代替相互敵視。”托爾斯泰的俄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改良方案是他中年時期內心探索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 俄羅斯史[M].楊燁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嬰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