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園林風格論文
一、思考“津味兒”園林
(一)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本土化。在世界園林文化交流中,中國園林的共性和主流應是民族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城市的園林應強調個性化,任何時代的地方園林,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該是從當地“生長”出來的。城市中都有園林,但并非有園林就有特色,特色園林是個性的追求。特色園林是城市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不僅可以了解城市的歷史和現狀,而且能夠觀察和認識城市人的文化品位乃至市民的性格。多元融會,各具韻味,構成了人們認同的天津味。老城廂的鄉土氣息,近代外國租界的異國情調,現代津城的多元融會,歷經600年滄桑,形成了“既古樸又洋氣,既傳統又現代,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津城風貌。“津味兒”園林應是津城風貌的自然和文化載體。
(二)內涵與外延的關系
風格一半外化在它的形態上,一半潛在于地域的氣質里,是源于內而附于外的風貌。園林地方風格的形成,就自然條件(外延)而言,包括地理狀況、植被面貌、氣候因素、環境資源等;就社會條件(內涵)而言,包括歷史文化背景、地方民風民俗、氣質與性格特色、地方經濟發展等。不同的園林地方風格是不同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交融的結果。促進地域園林文化的復興,核心是把握其內涵。得其要旨,方能傳承并創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產品形式”的園林。“津味兒”園林的內涵應該是在天津文化的靈魂里,天津文化的靈魂應該是鄉土的和包容的,包容性是天津吸收外來文化的特征和緣由。
(三)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原本生活在自然中,城市使人遠離了自然,傳統中國園林源于自然,師法自然,高于自然。造園創作“外師造化,內得心源”,講究“物我交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園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協調。人本應該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但當代城里人卻在追求異常景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失去了我們本當歸屬的、借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我們的棲居失去了詩意。
(四)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我們的城市正在迅速失去記憶,傳統園林精粹如何不被城市化浪潮淹沒,并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進步而不斷豐富自我?園林文化是活的“文化流”,永遠處在積淀、生長、變化之中。建設特色園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歷史積淀并不斷豐富其內涵,要避免園林綠化建設中的急功近利和“建設性”破壞。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作品,應該與時代精神息息相關,吸收歷史的精神,但絕不模仿已有的風格,要符合科學的原則,反映社會的需要、技術的發展、新的美學觀念和價值取向。
二、傳承“津味兒”園林
津城園林的風格特色可以概括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人文濃郁、沽水風情。傳承“津味兒”園林,應著眼于以下幾點。
(一)突出歷史傳統街區園林風貌
“在當今城市國際化浪潮和各種飛快變化的急流中,惟有各自的歷史街區、傳統文化才能顯示出該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歸屬,如何把它保護好,使其繼續長存下去,已成為該城市整體發展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城市改造中,切實保護具有歷史特色的街區,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開發,是延續歷史文脈的關鍵所在。2006年7月,國務院批復《天津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景觀規劃方案》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協調好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形成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濃郁地方特色、中西合璧的城市風貌。規劃方案以中心城市為重點,將老城廂、古文化街、估衣街、“五大道”(指馬場道、南京路、成都道、西康路圍合區域)、一宮地區、海河風景線、勸業場、解放北路、中心公園、赤峰道、承德道11個街區列為城市風貌保護區。“北五大道”地區具有獨特的開發價值(指張自忠路、營口道、南京路、錦州道圍合區域,面積1.35平方公里),屬原法租界,曾是天津租界最繁華的地區,留有大批商業金融建筑。從文化視角看,“北五大道”地區建設應延展“五大道”文脈,保護和挖掘區域歷史文化,營造西方園林景觀,再現城市CBD的商業和金融活力。傳統街區是城市格局的基本單元,傳統街區有特色,城市也就有了特色。根據《天津城市景觀規劃》,傳統街區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形成風格特色各異的園林風貌。譬如老城廂及周邊街區的園林景觀,應竭力創造鄉土氣息,街內的院落“見縫插綠”,孤植鄉土喬木,外圍道路和街旁綠地應體現鄉土設計,延續城市文脈,呈現城市獨特的人文環境氛圍,使人們在接近它們時有“念思古之悠悠”的情緒。“五大道”屬于舊租界的居住型街區,園林風貌主要應通過臨街院落“不拘一格”的綠化來烘托“小洋樓”;舊租界的解放北路等金融商務街區,應對原街道行道樹進行嚴格保護,補植遺缺。傳統街區的園林,形態上是綠化,而內涵應體現街區的文脈。
(二)保護和拯救歷史園林
歷史園林是超越時代的自然與文化的結晶,是融入風土文化的景觀,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遺產。歷史園林在延續城市歷史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天津城區歷史園林資源彌足珍貴,把這些園林保留下來,也就保留了天津活的園林史。津城內的老公園是過往歲月年華實實在在的載體,時間把它深遠的歷史內容無形地注入進去。中國最早出現的公園,天津占了一些,這些公園已寫進了中國園林的教科書中,這就是近代天津的10所“租界花園”,還有現存建于清同治年間(1863年)的“榮園”(現人民公園)、建于清光緒年間(1905年)的“勸業會”(現中山公園)和建于1906年的“種植園”(現北寧公園)、“曹家花園”(現某醫院內)、“李純祠”(現南開文化宮),這些歷史園林應列為市級保護文物。在城市建設改造中應對歷史園林加以保護和選擇性恢復。天津和其他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相比,城市歷史和人文的遺跡比較稀少,如果我們再不重視這個問題,輕易改造甚至拆毀歷史園林,城市的園林文脈將無跡可尋。對歷史園林整修早有“整舊如故”的定論,要嚴格保護城市古典園林、古樹名木、風景名勝區和重點公園,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絕不能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