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文學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初世紅 單位:山東大學護理學院
一、傳統文學中的文化精髓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當今大學生知識豐富,思想敏銳,對于社會上的新現象比較敏感,并能迅速做出反應。他們喜歡展示自己,向往新鮮和刺激。同時,大學生中也存在著社會責任感淡薄、實踐能力不強、注重個體而集體觀念不強、充滿激情卻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抱負遠大卻難以承受失敗的打擊等現象。要改變他們的這種思想現狀,無需遠求諸外,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中就有著足夠的精神營養。
(1)我們的傳統文化精髓是指向內心的,注重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為人、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則一事無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養成是每一個人應該傾其畢生精力以完成的。為人不止,修身不止。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先輩們對自己人格修養的扣問是每一天都不停止的。可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如何地重視自身思想素質的提高!大學生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不斷加強知識積累的同時,也切記不能忽視自己思想素質的提高。大學生應該先學做人,再學做學問。“德才兼備”應是每一個大學生的追求。
(2)正是對自己修養的重視,使得“德”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孟子曾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修身,簡單地說來就是修德。德就是人之為人的所由,也是我們處事的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應充分利用“德”這一傳統資源,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道德品質不僅是自身素質基本構成條件,更是自身成才的內在動力,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條件,從而自覺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3)正是對自己修養的重視,使得集體觀念在傳統思想中占據了相當的分量。儒家就在重視自己的發展的同時,看到了集體對于個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于是,便產生了一種為集體而盡忠的思想,從漢初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集體的利益、國家的興盛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要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思想,讓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價值,報效國家。如果每一個大學生都胸懷報國之心、興國之志,何愁我們的民族不強大?
(4)正是對自己修養的重視,使得自強不息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特色。《周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胸懷浩然之氣,昂揚奮發,平治天下。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中華民族屢經患難而不倒。我們的民族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大學生作為將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就應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于艱難困苦中奮發圖強,愈挫愈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唯有如此方能早日實現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善于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結合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切準時代脈搏,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培養出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二、傳統文化為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有效借鑒
我國歷史上,古圣先賢讓人追慕,志士仁人層出不窮,中華民族何以養育出這么多的優秀兒女?答案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的育人觀念和育人方式確實值得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借鑒。
(1)以人為本。我們的民族文化是人本文化。無論修身還是治國,從來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先哲們傾其畢生精力所探討的也就是人之如何為人、如何立世的問題。道家“法自然”,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又說:“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天地萬物皆是由道而生,因勢而成,皆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和群體性特征,以此來制定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和辦法。并且還要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適合其發展的環境條件,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套用某種程式,那樣的后果是我們得不到真正想要的人才,而只是雷同的“模型”和“工具”。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時候切忌墨守成規,應該不斷地學習和總結,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2)換位思想。儒家講“忠恕之道”,把踐行“忠恕之道”視為為“仁”的關鍵所在。所謂“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希望得到的,也允許別人去爭取;自己所欲為的,也不制止別人去做。所謂“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厭惡的,也不強加于別人身上。經過這樣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過程,我們就能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充分體會學生的感受,進而采取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充分體驗學生們的心理,就能及時恰當地把握他們心理需求和傾向,及時地調整我們的工作思路,讓我們的工作真正地符合同學們的要求。這樣,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同學們的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孔子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于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這是圣人的育人原則,也是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堅持的原則。
(4)悉心施教,一視同仁。孔子言:“有教無類。”就是說任何人都有提升的潛力,都是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的。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對學生有成見。每個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是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的。所謂“壞學生”是因為我們沒有用適當的方法教育好他。老子言“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我們對自己要提高要求,在面對不聽話的學生的時候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要記住: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不可教的學生。
我們五千年的文學作品,無論在教育內容還是在教育方式方面對于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取之不盡的財富。一個民族的根本復興依賴于其文化和文學的獨立和復興。我們的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也將是民族和社會的中堅。正像清華大學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張愷之教授說的:“作為中國的大學生,要有一個立足點,即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