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嚴學道 單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系
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是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掌握職業崗位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國大學生毛入學率超過12%,江蘇已超過33%的現狀,使高等職業的教學勢必落實到符合本專業技術發展趨勢、適應當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崗位(群)應用技能上。從實際出發,特出專業特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電子與信息工程系在對相關專業崗位和專業人才需求現狀調研的基礎上,把工作重點放在進行專業核心能力分析,逐步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教學主線的課程體系上。加快課程改革的步伐,達到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一、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是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高職院校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要積極生存、持久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就業為導向,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只有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才能實現按崗位和職業要求來確定專業技術和技能要求,才能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進行課程改革,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是檢驗學校辦學水平的核心指標。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是國務院做出的重要決策。軟件外包是服務外包產業中重要一環,是當前能夠為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提供較多就業崗位的行業之一。為此,我們將軟件技術專業向對日軟件外包特色方向轉移,積極與國內著名對日軟件外包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了基于能力的課程體系。該體系的特點是:充分利用了企業的信息優勢,包括市場需求信息、實用技術信息等;充分發揮了企業技術優勢,采用2+1的培養模式;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第三年由企業項目經理對學生進行實際項目開發訓練,最后到企業頂崗實習。從圖1可見,除了完成國家規定的必修課以外,針對當前外包企業所用技術和工具,學校重點放在基于能力培養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上。尤其在第四學期,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完全取決于企業開發項目所需用技術,實現與第五學期項目開發所用技術自然、平穩銜接。第五學期以項目開發為主體,由企業的項目經理帶領學生邊實踐邊學習。實踐表明在06屆學生身上取得預想效果,在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部分已被企業正式錄用,較好地解決了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問題。
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是課程改革的基礎
校企合作是當前高等職業院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種多樣,有頂崗實習、定單培養、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等。實踐表明,凡是沒有引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而促使教師隊伍素質(雙師型教師)得到提高的校企合作,僅僅是一種初級的合作。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應該包括三個方面。(1)有雙方共同成立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更新課程體系,共同制定教學計劃;(2)資源共享,根據崗位需求雙方共同編寫教材、建立案例庫、實訓項目庫;(3)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合格者被企業錄用達到一定比例。深層次合作的內涵可以用圖2形象地表示。通過校企合作,發揮企業的信息優勢、技術優勢,才能制定出滿足崗位能力培養需要的課程體系;通過企業了解到的崗位技能要求,才能編寫出滿足崗位能力培養需要的教材(教學內容);通過邊教邊練,項目實訓等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證學生能夠掌握崗位要求技術與能力;教師全程參與,師資隊伍由此得到培養和提高。當市場發生變化,根據企業反饋的信息,修整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圖2成為一個動態的閉環系統。動態、不斷修整的循環,保證學生畢業后成為市場需要的人才。
三、與企業接軌的校內實訓基地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
軟件的行業特征不可能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方法,因此企業不可能在學生尚未掌握市場需要的基本技能以前吸收大量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克隆了合作企業的開發環境,在校內建立了一個與企業完全接軌的實訓基地———軟件外包工場。軟件外包工場與企業保持三個一樣。一樣的軟、硬件開發環境,一樣的管理制度(學生像對企業員工一樣),一樣的通信工具———視頻會議系統(外包企業必備)。解決了可以有批量學生接受與在企業一樣環境下的培訓。由于是克隆,保證了企業派來的項目經理可以按照實際項目開發流程來培訓和管理學生。圖3按工作流程進行教學的順序示意圖與實際項目開發相比僅增加了“代碼評審”、“單體調試方法”和“項目總結”三個環節。實踐表明經過軟件外包工場訓練的畢業生與往屆相比,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四、體會
課程改革是專業改革和建設的基礎,學生就業能力是評介學校競爭力的核心。抓住課程體系改革這條主線,做到五個一致,就一定能辦出特色。五個一致是:學習內容與職業崗位需要相一致,學習模式與企業員工工作模式相一致,教學實踐條件與企業工作環境相一致,教學管理、評價和職業素質培養與企業相一致,教師團隊與企業工程師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