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外科論文
作者:金曉東 單位: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在《中醫外科學》的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中醫外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熟練地運用中醫理、法、方、藥診治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必須抓住中醫與西醫的不同點,突出中醫特色,運用中醫獨特的理論知識和基本診療技能,配合臨床行之有效的診治方法及典型病案討論進行教學,才能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
1中西醫對比講,突出中醫特色
對于中醫外科的某一種疾病而言,中醫特色就是依據中醫理論所提出的具體、獨到的見解及診治方法。在《中醫外科學》的教學中,筆者常把中西醫對比講授作為每堂課的導入點,在簡短、精要的中西醫對比介紹中,強調中醫對此病的獨特認識。以這種方式教學,不但能突出疾病的中醫特點,提高學生認識該病和對學習中醫診治該病的興趣,而且還為后面重點講授該病的中醫特色鋪平了道路,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地接受課堂講授的內容,還能了解到西醫對本病的認識。例如在講授“癤”時,首先指出西醫對癤的認識“是單個毛囊及附屬脂肪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它不單包括了中醫的“癤”,而且包括了中醫的“顏面疔瘡”,也就是中醫將西醫的“癤”分為病位淺、病性輕的“癤”和病位深、病性重、易出現“走黃”的“顏面疔瘡”兩種病,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了中醫對“癤”的認識“是一種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這樣講授既突出了“癤”的中醫特色,也有利于學生對中、西醫“癤”的全面了解。在教學中,采用中西醫對比講授法,是否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西醫,從而影響對中醫的學習呢?答案是有這種可能。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把握,重點是對內容與時間、主與次兩個方面的掌握。西醫的內容只是對此病的一般認識,講授時間必須少,主要內容是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及診斷、處理,西醫內容始終是處于襯托中醫特色的次要地位。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把每節課的重點和絕大多數時間放在中醫教學上就能保證突出中醫特色,圓滿完成中醫外科的教學。
2抓住中醫特色,重點講清講透
在某一疾病的開頭,以中西醫對比講,引出中醫特點,接著就應從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預防等方面運用中醫理論重點講解。首先是抓準每個病癥的關鍵,例如瘡瘍的病因有多種,但以熱毒、火毒居多,而火毒為癰疽、疔癤等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在“癤”一節的講述中,一要強調“癤”為熱毒而致,以此為切入點向發病、辨證、治療、預防等方面展開;二要抓住發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疾病中的“淺表”二字。在講述中以病因乃“熱毒”、病位是“淺表”作為主線,結合發病、癥狀、診斷、治療進行講解:因為皮膚損傷,傷口易感熱(火)毒,熱毒搏結于皮膚“淺表”,引出“癤”起病后皮膚易紅、易腫痛、根腳表淺、范圍局限的臨床癥狀特點;因為“淺表”,引出“癤”易膿、易潰、易愈,且全身癥狀不重的病證特點。而在治療中,抓住“熱毒”搏結于皮膚,治以清熱解毒為主;病位“淺表”,外治療效好,引出注重外治,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的中醫治療特色。這樣既突出了中醫特色,又能使學生聽懂、學好。
又如中醫對肛瘺治療的掛線療法非常有特色,但又是課堂的講授難點,故在課堂講授時突出以線(壓力)代刀、邊切邊長、移深至淺的治療機理的講解,使學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更體會到祖國醫學的博大精深。綜上所述,在突出中醫特點重點講解的過程中,既要抓住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又要抓住每個病的特點,并將這些共性和個性融會貫通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這樣才能達到突出中醫特點,重點講清講透的目的。
3結合中醫驗案講解,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還可結合教學內容選用一些較典型且臨床療效好的病例進行講解。一個好的病例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充分體現中醫外科理、法、方、藥的臨床特色,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和中醫特色的理解。如在燒燙傷一課的講解中,筆者即結合班上一名學生燙傷的病例,講解創面的面積、燒傷深度的診斷,并讓學生參予局部中藥濕敷的治療。良好的療效加深了學生對中醫治療燒燙傷特色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也鞏固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