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法律知識論文
2012年底,教育部頒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包括高校在內的各級學校法治規劃提出全面部署和要求。“綱要”指出,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權益、依法對學生實施教育與管理的能力、意識亟待提高,權利救濟機制不健全,因此要“切實加強對學校領導干部、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依法治校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工作的實際需要,還是從落實上級的部署來看,以高校輔導員為代表的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必須受到重視。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它包括人們自身法律知識的儲備,以及對法律的評價和應用的意識。法律精神和社會主體法律意識的現代化,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和核心。
依法治國已被確立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而依法治校又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法制化的今天,法律法規應該成為高校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但是,在高校管理的實踐中,不依法管理、漠視程序導致的侵犯學生權利的現象屢屢發生,主要包括對學生財產權的侵犯,人格權的侵犯,公正評價和學業、學位證書權的侵犯,以及受教育權的侵犯等類型。“被就業”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例子。與此同時,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學生的維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隨之,高校的各種糾紛難以避免,甚至出現前所未有的學生狀告母校的高潮。高校的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對處于學生管理第一線的輔導員來說,其法律意識的完備,對于教育學生,避免管理糾紛,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舊事物之間,新舊價值和倫理觀念之間出現激烈的沖突和交鋒,給社會的發展埋下了潛在的代價和危機”。對于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來說難免受到干擾;網絡的普及帶來的參差不齊的信息也對大學生的思想帶來大的沖擊。當代大學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易感情用事,容易喪失理智,很少考慮法律規范及行為后果。前階段先后發生的復旦大學學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斗毆刺死案,都以一種駭人聽聞的方式,揭示出大學生心理的狹窄和法律意識的缺失。與此相反,有些學生遭受傷害時不知道使用法律武器來正確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法律,享受權利時沖在前面,該承擔義務時卻視而不見,忽視了法律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公平、正義。因此,輔導員有義務利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中,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輔導員無疑要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這種重要作用的發揮又必須基于輔導員本人良好的綜合素質,而完備的法律意識正是這種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
(一)依法管理和服務的法律意識
當前,高校教育管理的法律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學法、懂法、用法,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言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做事。我國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憲法》,這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高校管理行為的最高準則和依據。憲法第二章第46條明確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這就告訴我們,受教育權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應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受教育權為準則,而不能隨意侵犯。法律,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就業促進法》、《學位條例》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對教育的性質、高等學校的建立,及大學生的學習培養等各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是高等教育領域最基本的法律規范。《就業促進法》是國家關于就業的基本法律,也為高校輔導員指導學生就業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學位條例》是關于學生學位申請和授予的基本法律。部門規章,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詳細列舉了“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學籍管理”、“校園秩序與課外活動”、“獎勵與處分”等有關學生管理的最主要的法律事項。例如第二章“學生的權利與義務”里,列舉了學生依法享有的六項基本權利和應盡的義務;第五章“獎勵與處分”里,列舉了學生處分的原則、種類,對剝奪學生教育權的最高處分“開除學籍處分”的事由作了七項列舉式規定,對處分的程序作了詳盡的敘述。因此,該規定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法律手冊。此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部門規章,各地方法規,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專門制定的關于學生培養、思想教育、學籍管理、學位授予、學生獎懲以及就業等方面的規定,都是輔導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法律文件。輔導員只有對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違規辦事、越權辦事,才能避免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侵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在此還要說明的是,法律有不同的位階,憲法、法律、部門規章(地方規章)、學校的規章制度的效力等級是一個由高到低的順序,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是一個基本的法律原則。我國高校的管理文件,許多法規設定越權,相互間沖突嚴重,這是法律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高校輔導員在運用相關法律規范的過程中,要注意規避風險。
(二)遵守程序的法律意識
“程序乃法律之心臟”,只注重學生實體性權利而剝奪其程序性權利,那么其實體性權利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這體現了高校行使管理權時對程序上的要求。高校在進行學生管理時,如果不按照一定程序,不但會影響管理效果,而且容易導致管理糾紛。《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55條對程序作了明確要求:“學校對學生的處分,應當做到程序正當、證據充分、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適當”。因此,程序意識對輔導員來說非常重要。這里的程序既有“立法”程序,也有“執法”程序。對輔導員工作來說,“立法”主要是指制定班級章程、獎懲規則等相關班級規范(俗稱班規)的過程。良好的法律是好的法律秩序的前提和保證,而良法的確立又必須以嚴格的制定程序作為保證。所以,班規的制定要發動班級學生參與,征求大家的意見,規范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得到班級大部分學生認可后予以公布。“執法”是指在評獎評優、處罰等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活動中,要按照已制定的規程,依照程序,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如適時通知學生,給學生辯解的機會等等。應注意的是,班規的內容不能違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如不能私自罰款,不能隨意體罰學生,不能侵犯學生的隱私等等。對于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如學籍、處分、科研行為規范等內容,輔導員應該協助學校公布,并能夠為學生們所獲知,以對大家產生普遍的警示和約束力。輔導員要和學生建立起暢通的交流渠道,通過班級公告欄、網絡BBS、輔導員博客、微博等渠道,把重要的信息向學生公布,達到“法布于眾”的效果。同時,輔導員要加大宣傳的力度,可采取主題班會、案例研討會(如學校對作弊學生處罰的案例)等多種形式,宣傳相關法律規范,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
(三)及時給予學生救濟的法律意識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救濟就是學生受到學校處分后一種自我辯解和尋求幫助的過程。我國《教育法》第42條明確規定了學生不服處分后申訴、訴訟的權利。對于以教育學生為本職工作的學校管理者———輔導員來說,要牢固樹立起為學生服務、教育第一、處罰第二、治病救人的原則,自覺養成在學生受處罰時主動給予幫助救濟的法律意識。如果學生因違反了校紀校規要受到相應的處罰,輔導員有責任協助學校給予學生充分的救濟。發生事情后協助學校調查實情;在處分決定做出之前告知學生享有的權利,如申辯、申請召開聽證會等;處分作出之后,明確告之學生有申訴甚至訴訟的權利;處分后,及時安撫學生情緒,防止有過激行為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處理謹慎、適度、合理、合法。這樣,即使學校對學生的處分不能改變,但輔導員主動的關心、幫助和救濟也能夠減緩學生的壓力,減少學生的敵對情緒,從而更好地達到教育管理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程序的瑕疵而導致的對學校不利的情境。
(四)明確輔導員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
自我學習,不斷提高法律意識。2006年,教育部召開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專題討論輔導員建設,這在新中國教育史上還沒有先例。這次會議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發展方向、工作職責、培訓計劃等諸多方面提出明確要求。隨后,教育部制定印發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文件,為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作了明確規劃。各高校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加大了輔導員的選拔、培養力度。由此,高校輔導員應充分抓住眼前的機遇,自我加壓,通過書籍、網絡,乃至專門的法律課程學習,進行《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各層次法律知識的學習,為法律意識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管理中的運用,養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更好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加大對高校輔導員法律知識的培訓。《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要求加大對高校輔導員的培訓,但培訓的內容卻沒有涉及法律知識。實踐中,國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都對輔導員加大了培訓力度。教育部每年舉辦全國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骨干培訓班。筆者所在的南京大學及主管部門江蘇省教育廳也舉辦了多期輔導員培訓班。這些培訓班,從思想政治工作技巧、心理知識、政治素質等多方面對輔導員進行培訓,對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縱覽各類輔導員培訓班,鮮見法律知識的內容,更不用說專門的法律知識的培訓了。在學生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的缺憾。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高校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輔導員培訓中增加法律方面的內容,以提高輔導員的法律意識。
“政治強、紀律嚴、作風正”是對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是輔導員工作的方向保證;“業務精”則是對其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是輔導員工作的基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管理者應該有這樣的共識:高校輔導員的業務不僅僅包括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素養,還應該包含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素質———法律意識。高校輔導員要把自我學習和教育培訓結合起來,不斷拓寬法律知識面,在工作中養成依法管理和服務、按照程序管理、及時給予學生救濟的法律意識。只有這樣,“高校處理學生屢遭敗訴”的尷尬事件才有可能避免,我國高校法制建設水平才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本文作者:馮維波 單位:南京大學金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