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一、任務驅動,構建平臺
1.通過作品競賽,構建活動平臺
開展信息技術作品創作競賽活動,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學習形式,同時該活動還具有更寬廣的實踐性意義。因為學生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需要經歷作品的構思、選題、開展實踐活動、采集信息、加工素材、表達思想感情、完成作品集成等系列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有小組內的分工合作,還有同伴之間的相互啟發,有完成作品的活動體驗,有跨越時空的網上交流學習。學生在這些環節的經歷和體驗已超出了競賽結果本身的意義,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用作品競賽活動來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平臺,是課程實施途徑的一種有益嘗試,對課程的普遍實施是一個有效的抓手。
2.巧借作品創作,預設課程目標
信息技術作品創作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習活動,為了讓這項學習活動能有效地承載課程的目標任務,我們選擇了電腦繪畫、動畫創作、電子報刊、網站創建、平面設計、DV攝影、微電影作品等項目,使其創作過程既能包含七至九年級信息技術教育的各項技能學習,又能便于融合課程的其它學習領域。并對參賽作品提出具體要求:①一件電腦作品呈現一個主題活動過程,做到一件作品表達一個主題思想;②用作品反映主題活動經歷事件,做到作品內涵與實際活動相吻合;③作品中的圖片、視頻、動畫、平面設計等素材必須是學生自身在主題活動中的親歷或原創;④提倡作品成果以綜合性題材呈現,盡可能融合多項學習活動;⑤鼓勵以小組形式合作創作,變創作過程為合作探究、交流學習的過程;⑥設定作品創作遞進學習目標,即:有技術含量,有活動樂趣,有豐富內容,有文化內涵,有思想靈魂。
3.精心策劃指導,引領探究學習
以信息技術作品創作這個總的任務去統領課程學習的各項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有效指導。在信息技術技能學習活動中,把技能學習與作品選題策劃緊密結合起來,并有意識有目的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例如,在學習信息及搜索、篩選、編輯、保存等技能時,就開始引導學生確定一個主題方向,為自己的作品創作確定一個主題內容,學會收集相關信息。在學習圖像處理技術時,要求學生搜索與主題內容相關的圖片資料,或用信息工具自己采集相關的圖像素材。在學習音視頻處理制作技術時,引導學生用音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活動過程或精彩活動片段,并學會加工處理成作品所需的音視頻素材。學習動畫制作時,注重啟迪學生的創意思維,增強作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呈現藝術。學習網頁設計技術時,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創作綜合型的主題網站,把動畫作品、圖像處理作品、音視頻制作成果、活動感悟、設想與建議等都集成于網站創作中。
二、主題貫穿,促進融合
以主題為線索進行信息技術作品設計制作是參賽作品的主要標準。在策劃作品的主題內容時,要求盡可能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它學習領域整合其中,用主題貫穿系列活動,用系列活動實現多領域的融合。在主題系列活動中要更多地考慮將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活動形式納入其中,并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以主題貫穿過程,增強活動實踐意義
確定了作品創作的主題內容,在采集素材、收集資料、開展社會調查、撰寫活動感悟、加工編輯素材等系列活動中,就有了明確的方向?,F以“節糧在行動”這一主題網站創建為例,同學們在收集素材時,圍繞主題目標分成三個信息采集小組,第一小組到學校食堂和企業職工食堂觀察并用視頻或圖片形式記錄現象;第二小組暗訪各大餐館酒店,用手機視頻或圖片記錄采集素材;第三小組深入社區觀察、采訪、獲得數據。“節糧在行動”的主題目標就是通過觀察、取證、分析各種形式浪費糧食的現象,用事實和數據向人們說明節糧的重要意義,向社會發出自己的倡議。學生所開展的調查、觀察、走訪、采集素材的活動,滲透著濃厚的思想感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思維品質因素,使活動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得到提升。
2.用作品呈現活動,蘊含思想文化表達
以作品創作為載體的綜合學習活動,要求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件信息處理技術的結果,在內涵方面則是思想和精神的產品。每件作品表達一種思想,弘揚一種精神,傳承一種文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法,生動、形象、直觀地表達主題活動過程。對活動過程中的不同細節,盡可能地選擇恰當的信息處理手法來豐富表達形式。對不同的活動類型應選擇不同的素材來形象、直觀地表達活動的主題思想。例如:制作類活動可用視頻表達,靜態直觀內容可用圖片表達,幽默詼諧主題可用漫畫表達,觀察思考則用文字表達,調查分析就用數據表達。表達手法越細膩,作品的呈現形式就越豐富,其思想文化品味就越濃厚。
3.借助素材采集過程,促進學習領域融合
作品素材的表現手法不同,所涉及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也不同。在一個主題活動中,表達主題的素材和表現手法越豐富,所涉及的活動領域就越寬廣。例如:在“節糧在行動”這一主題活動中,為了獲取不同群體浪費糧食現象的素材,同學們分別選擇了學生食堂、企業職工食堂、社區和家庭、社會餐館膳后殘余等場所,開展觀察、取證、匯總、分析、篩選、交流體驗、發表感言、提出倡議等系列活動。同時為了解饑餓人口現狀,另一組成員則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數據資料,形成一個數據分析對比效果。為了表達盤中餐的“粒粒皆幸苦”,還有一組成員在農村同學的配合下參加了生產勞動,并用視頻記錄了親歷“汗滴禾下土”的過程。最后是對各路素材的篩選、信息處理、加工制作、文字編輯、網站作品集成。通過“節糧在行動”這一主題網站的制作活動,很自然地將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活動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課程多領域學習活動的融合。
三、多元評價,彰顯個性
搭載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信息技術主題作品,其評價標準和評價形式與傳統評價有所不同。因為這時的評價對象不僅僅是一件信息技術作品本身,而是融入了同學們對生活的困惑、思考、探索、體驗、感悟、創新、喜悅等情感元素,是學生思維品質提升、藝術情操熏陶、技術能力提高、生活體驗加深的全部經歷。所以單一的等第評價已顯得蒼白無力,實行多元評價彰顯個性才是明智的選擇。多元評價就貫穿于作品創作活動的過程中。
1.過程自評注重反思
學生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每一次活動表現都有評價的意義,在一個開放而又不確定時空的活動過程中,由誰來評價?用什么標準評價?如何進行評價?我們從“英特爾未來教育”模式中借鑒了一個方法,對競賽作品的要求分解為過程“評價量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不斷對照評價量規進行自評。在選題議題階段有“審題評價量規”,這個量規主要把握選題的實踐意義、現實意義,以及對可操作性方面的論證,確保作品有思想、有主線、能反映時代精神。在收集素材階段有“資料審核量規”,這個量規用來把握材料來源的合法性、代表性、藝術性、原創性、以及素材與表達主題的關聯性,確保材料充分、呈現方式豐富、能表達主題思想。在作品集成階段有"作品評價量規",用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實踐性、觀賞性、可讀性、表現手法的創新性,確保課題目標任務的有效搭載。
2.階段互評提升品質
每一項主題作品創作活動都要進行三個階段的互評,階段互評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啟發的機會?;ピu的標準依然是各階段的“評價量規”,但評價的主體已由自我變為同伴,在互相評價中要發現優點、肯定成績、加以借鑒,指出不足、提出建議。使同學們在互相評價中,傳遞創作思想、交流技能技藝,不斷提升創作品質。
3.作品終評彰顯個性
作品終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校內進行展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這個階段的評價目標是肯定成績、欣賞成果、收獲喜悅。評價主體以指導教師團隊為主,對作品的終評不是僅限于作品本身,而是側重活動主體的表現情況。要求小組成員匯報活動感受、介紹過程體驗,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樂于助人、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勤于思考、團隊精神等優良品質,都要給予表彰肯定。通過作品展示評價,去發現肯定每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能彰顯個性,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最后以師生共同推薦的方式,選出優秀作品若干件代表學校參加縣級評選。第二階段的評選活動在各校選送的作品中進行??h級評價的標準為:①作品是否有鮮明的主題思想,②作品是否有效搭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③主題活動的實踐意義和可操作性,④運用多種媒體表達主題的藝術性,⑤作品內容的詳實性和可欣賞性,⑥作品內涵是否彰顯了本校的辦學特色。
四、總結
我縣在以信息技術作品創作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更加深刻地領會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踐行了教學方式轉型、學習方式變革、師生角色轉變、評價方式多元化對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做了有益嘗試。
作者:陳春興 單位:順昌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