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化學教育論文
1化學中情與智融合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發展學生情智,契合“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發揮化學育人功能”的化學課程改革宗旨。教育部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強調“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既要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要重視考查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其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學生“智”,即“科學素養”的發展目標相對應,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生“情”,即“人文素養”的發展目標相對應。當下教育中,重“智”輕“情”或重“情”輕“智”都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盡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是有差異的兩類教育,但從本質上說,人文離不開科學基礎,科學蘊涵人文價值。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非根本對立、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化學教育要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在傳授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同時,注重挖掘化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讓科學與人文協調發展,讓學生在追求真理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適應多變社會的人才。
2情智教育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系統合理地選擇和使用各種方法,有效地組織內容,確立師生的教與學的行為模式和程序等的綜合操作系統”。化學教學中情智教育的教學策略就是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特點,考慮學生情智形成的心理機制、情智教育的功能,培養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教學行為方式和方法。
2.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在西方,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對話教學法,古羅馬昆體良所倡導的修辭學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學方法,近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問題教學法,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法,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等,都強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我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王充主張的“極問”,以“訂其真偽,辯其虛實”,嵇康主導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也均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近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晏陽初、蔡元培等也圍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出過深刻的見解。“我們需要尋求課堂教學的這種革命性的轉變———從‘傳遞中心教學’轉型為‘對話中心教學’;從‘記憶型課堂文化’轉型為‘思維型課堂文化’。”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更應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文傾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生的個性恰恰是創造力發展的源泉。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都應該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所以,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是情智教育的前提。
2.2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置身于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思維才能靈動,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斷閃現。日本學者佐藤學提出要創建一個“潤澤”的課堂也正是基于此。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共同的教學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教育性的交往。師生關系影響教學活動及其效果,也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也是人文精神內涵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中教師將師生良好情感融入知識的載體中傳輸給學生,學生不僅高效學到知識,而且情感智力在教學中也得到培養。在交往中教師的興趣、愛好、情感、觀念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發生作用。因此,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教師也應注重自身情智的提高,只有自己具備足夠的科學與人文素養,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2.3挖掘展示學科特點
化學深刻揭示了世界的客觀性以及許多物質轉化的規律。化學學科中的許多原理,飽含人文思想。基于此,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展開對世界的人文性認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如酸堿中和滴定中體現出的量變到質變規律、化學氧化與還原中體現出的對立統一規律、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中反映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化學實驗體現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化學動態平衡所體現事物是永恒運動的思想等。一個事物自身必須含有美的本質,才有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化學是一門具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學科。它的美表現在各種化學現象與化學規律中。比如,化學物質外在的色彩美、形態美、結構美,內在的實用美;各種化學變化的運動美;元素周期表的有序美、統一美;化學規律中的守恒美等。“人文追求善與美,科學追求真。”進行情智教育的途徑之一就是讓學生善于發現美、能夠欣賞美、勇于創造美,以美求真,以美求實。化學教師還可通過化學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情智教育。化學科學的發展進程,本身就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進程,其發展過程中,蘊含了人類堅韌不拔的毅力、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善良、科學、真誠等大量人文思想以及探索、批判、創新等大量科學思想,許多偉大的科學成就都是科學家在沉湎于情緒上的高度審美體驗而產生的。如拉瓦錫提出“氧化說”,門捷列夫編排元素周期表,舍勒發現氯氣,凱庫勒提出苯的結構式等等。
2.4注重教法手段多元
鐘啟泉教授把“教教科書”還是“用教科書教”視為區分新舊教學的分水嶺。面對同樣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法,起到的作用不盡相同。采用合適的教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放開思維,充分想象,在愉悅中受到真善美的啟迪。如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施瓦布倡導的探究教學法以及合作學習等方法對學生的發展都很有意義。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多引導學生,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讓學生“從做中學”,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態度,還有助于發展學生在合作與探索過程中的人際關系溝通能力,學會尊重別人,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情智教育。另外,在教學中輔之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也能形象地、生動地展現化學中的微觀結構、反應過程、反應機理等,降低學生認知的難度,維護了學生的自信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興趣。著名化學家付鷹說過,“化學是實驗的科學,只有實驗才是最高法庭”。化學實驗具有其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化學發展史所呈現的所有化學成就都離不開實驗。而學生對實驗也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學嚴謹的作風、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實驗中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真理,這也是進行情智教育的良好途徑。(本文來自于《科教文匯》雜志。《科教文匯》雜志簡介詳見)
2.5善于創造實踐契機
化學緊密聯系生活,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也在每個學生的身邊。比如,為了攻克一個個疑難病癥,人們發明了各種藥物;為了緩解能源危機,一種又一種的新型能源被開發出來;為了方便生活,許許多多新型材料被合成出來等等。化學教師需要把“化學是為社會服務的科學”這個理念反映出來,這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更加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除此之外,這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起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遠大志向。而反映“化學是為社會服務的科學”理念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實踐中的親歷、寬容、合作等等能使學生實實在在感覺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悟到自我理智的力量和情感的滿足,它會對學生的后繼學習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使其情智得到不斷發展。
作者:楊忠春 單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