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提起語文課,很多學生最頭疼的就是作文課,十年寒窗,作文——想說愛你不容易。可是,你無情來它有意,六月天里等著你。那么,作為高三學生,整天泡在題海里,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作文水平,獲得考場高分呢?本人認為,應充分挖掘課本素材,打造文化底蘊,才能成就考場高分作文。
首先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現代詩詞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使作文在考場上鶴立雞群,獲得高分。
例如05年高考滿分作文: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帶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著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卻忘了官場的失意,忘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愿望,寫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再如: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于友情的溝通。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于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
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有人歸來的語言精辟,達到了友情的溝通。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友人便從語言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并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他傳達彼此的關切。
上面兩個作文片段,引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而且使文章不落俗套,別具一格其次,要廣泛積累素,活用書中的文本素材。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有許多考生,在寫高考作文時,常常為寫作材料的貧乏而大傷腦筋。這固然與考生們平時不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有很大的關系,但也不排除考生們不會使用材料,不能是有限的材料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
能言善辯的燭之武智退秦師挽救了鄭國;口若懸河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國“戰勝于朝廷;”胸有成竹的觸龍說服怒氣沖沖的趙太后使趙國在危難之時得到了齊國的援助,從而轉危為安;出口成章的魏征。諫太宗居安思危,勵精圖治,開創了大唐盛世。這些來源于課本的事例,經過我們巧妙的運用,就成為說話藝術的典型材料。
素材能否優化運用,往往決定文章等級的高下。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考場寫作時不是記憶倉庫里沒素材,而是缺乏對素材的思考和發現,是有貨不會用。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是不至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了平時注意積累寫作材料之外,把課本中的素材進行梳理,合理運用,也不失為“臨時抱佛腳”的應急手段。
屈原忠心愛國,剛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當理想破滅時,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進了汨羅江。(屈原《離騷》)陶淵明遠離官場,過上隱居生活,得到了心靈的自由,“久在樊籠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田隱居》)李白離開長安后,投進了祖國的大好山河,獲得了人格獨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以上源自課本中材料中的三個人物可與“人格獨立”之類的話題相連。可見課本中處處都有鮮活的例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我們用心感悟,藝術處理,這些事例就會激活我們的文章,使其亮麗無比。
馬克思對別人的誹謗詛咒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表達馬克思胸懷寬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蘇軾雖因“烏臺詩案”別貶謫到荒涼的黃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個材料可以與“胸懷豁達”等話題相連,如果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將會使文章有理有據更具說服力。
現代詩人穆旦在詩歌《贊美》中寫到“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這表現他對人民無比熱愛。
孟子主張“民貴君輕”思想,他認為統治者應該施行“仁政”保護老百姓,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國也》強秦因不施“仁政”失去民心,從而失去天下。(《過秦論》)滅六國的不是秦國,而是他們自己不愛護百姓,滅掉秦國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他自己愛護天下的百姓。(《阿房宮賦》)以上4段材料都體現了民本思想,與我們時代脈搏相連。
其他源自課本的材料舉不勝舉。
像學習問題方面,我們想到旬子的《勸學》及韓愈《師說》中的語句,關于“親情”方面我們就想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和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課本中的材料是我們寫作的源泉,解讀莊子,我們明白什么是逍遙瀟灑;解讀屈原,我們明白了什么是人間大愛,解讀杜甫我們明白了什么事憂國憂民……借助與教材,我們可以走進古人遙遠的豐富的情感世界。
書到用時方恨少,看了這些例子,同學們就會明白我們少的不是書,我們少的是激情,是體驗,是與文人墨客們進行跨越時空的感情交流。讓我們擁有一雙慧眼,在語文課本中淘得我們高考作文中的這桶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