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信用卡套現問題日益突出,與此相關的銀行卡犯罪行為日益增加,嚴重損害了國家的經濟金融秩序,對我國信用卡產業的規范運作提出了挑戰。本文從信用卡套現的概念和原理出發,分析信用卡套現的法律性質,并以此窺視我國現行信用卡相關立法的不足,對如何應對我國信用卡套現提出建議。
關鍵詞:信用卡;套現;第三方;法律分析
隨著我國銀行業的迅速發展,銀行之間的信用卡競爭日益激烈,信用卡不僅滿足了居民消費信貸需求,還給商業銀行帶來了中間業務收入和結算性存款,并且對擴大內需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大量信用卡的發放和使用,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信用卡套現是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之一。它不僅加大了銀行的信貸風險,而且破壞了社會信用環境,負面影響較大。
一、信用卡套現概述
(一)信用卡套現概念
信用卡套現一般指的是信用卡持卡人違反與發卡銀行的約定,避開銀行柜臺或ATM自助終端提現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將信用額度轉換成現金,而不向發卡銀行支付利息的行為。但就其本質而言,信用卡套現屬于不正當的融資手段、非法的信貸行為。
(二)信用卡套現行為模式
基于信用卡套現依托的基礎不同,把信用卡套現分為依托POS機的信用卡套現行為和依托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用卡套現行為。
1、依托POS機的信用卡套現行為
此套現行為又可分為持卡人單方套現模式和中介機構參與的套現模式。
個人主導的套現模式主要包括:代有人刷卡、商場退貨、飛機票退票退款等。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持卡人自身行為套現,利用的設在特約商戶處的POS機終端。信用卡持有人或相關人使用信用卡從特約商戶處購買商品,然后從代付人處獲取現金,或者通過向特約商戶取消服務或退換貨物而獲取現金。
中介機構參與的套現模式一般為中介機構主導。主要體現在:不法商戶或者專業套現公司以中介的形式"非法套現";中介機構沒有POS機,而是作為特約商戶與信用卡持卡人之間的聯系人。信用卡持卡人與商戶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交易。由于存在虛假消費的情況,而且中介機構的介入可以影響多個持卡人的行為,進而產生大量的套現行為。
2、依托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的信用卡套現行為
持卡人通過互聯網進行虛假交易,利用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套取現金。目前,淘寶網旗下的支付寶是國內最為有名的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同時也是信用卡網絡套現的聚集地。信用卡持卡人,通過在淘寶網上進行虛假交易,然后通過信用卡付款,賣方再通過提現操作,就可以輕易地將信用卡里的資金轉移到借記卡里使用,并且不產生任何費用。
二、信用卡套現的法律關系
信用卡套現通常涉及四個主體,即持卡人、發卡銀行、收單銀行、特約商戶。
持卡人與發卡銀行之間建立合同關系,該合同關系包括信貸合同與委托代理合同。一方面,發卡銀行根據持卡人的信用等級和資信狀況,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額度,雙方自然形成借貸法律關系。其二,雙方約定持卡人使用信用卡進行交易時無須支付現金,只需刷卡即可以實現轉賬結算,由此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特約商戶向銀行申請安裝受理終端,銀行同意后,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從而形成合同關系。這種合同關系包括債權債務關系和委托代理關系。持卡人在特約商戶購買商品或服務,雙方基于買賣行為產生買賣合同關系。但在信用卡套現中,該法律關系是基于虛假買賣行為產生的。持卡人在特約商戶透支消費時,實質上特約商戶通過提供刷卡服務代理銀行完成了信用的發放,發卡銀行與特約商戶之間是代理關系。但是,如果持卡人通過特約商戶套現,特約商戶主觀上知情,并且持卡人到期無法償還,客觀上損害了發卡銀行利益,發卡銀行與特約商戶之間還形成了侵權法律關系。
三、信用卡套現行為的法律定性
(一)持卡人套現的法律定性
持卡人申領信用卡后,便獲得了可在信用額度內先消費后還款的權利,當然也應履行按合約規定使用信用卡的義務。然而在信用卡套現中,持卡人虛構不真實的交易,將信用卡賬戶中的授信額度轉換成現金,違背了與銀行簽訂的合約,是一種違約行為。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規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規定的惡意透支。根據《刑法》,惡意透支以信用卡詐騙罪定罪處罰,起刑數額為1萬元。因此持卡人套現是一種違法行為。
(二)特約商戶協助套現的法律定性
《解釋》進一步明確了信用卡套現的定義和量刑,違反國家規定,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等方法,以虛構交易、虛開價格、現金退貨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現金,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小編推薦法學類期刊 《法商研究》刊發碩士論文
《法商研究》,其前身是《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57年初創刊,自1986年復刊至今,發表了大量的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優秀文章,對推動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